【教育新聞】980928_台灣立報左右看:教師節有感

左右看:教師節有感
  
 
左看:爭取勞動節放假 
又是個不放假的教師節。

當初推動週休二日的原意,無非降低工時、發展休閒,讓勞動者亦享有社會進步的果實。然而東挪西補、取消原定假日的結果,台灣受雇大眾的全年工作時數,依然在全球名列前茅。工時居高不下的結果,就是無多餘就業機會釋出,失業率無法因此而降低。

然而,單獨爭取教師節放假,缺乏正當性與教育意義。

教師會現已朝向準工會的法律目標落實,下一步工作,建議設定在讓始終無法擺脫「貴族工人」污名的教師及其工會,進一步實質的「工會化」,並與各部門勞工凝聚為更強大的力量。

讓教師在國際勞動節與所有勞工一起放假慶祝,是個好的開始。此議一旦提出,即可製作各類說帖、短片,分區舉辦座談與說明會,對內讓教師同仁認識到全教會捍衛勞動權,推動工會化及爭取國際勞動節放假的意義;即便有部分老師嗆聲反對,引起爭議,亦有助於溝通,是好事。對外,更可向全國勞工展現出教師不僅希望加入勞工隊伍,且積極運用教師會力量爭取各部門勞工權益的誠意!

「爭取全體勞工休假『極感心』!」這誠然是全教會最好的勞教與團結的起點之一!

范天新/文字工作者
——————————————————————-

右看:教師角色再定位

以往,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老師因而享有高於其薪資所得的地位。在法律上,教師對於學生的管教行為,也因法律上特別權力關係概念而有一定的保障。

然而,時至今日,教師不僅社會地位大幅滑落,學生和家長也開始習於以消費者的眼光,來看待教師的提供的「勞務」是否能滿足其原本的「消費期待」。與此同時,在司法實務上,特別權力關係說也日漸凋零,取而代之的,則是教師或校方遭家長控告的司法案件漸次增長。

過去,在所謂官僚問責式(bureaucratic-accountability)的教育模式下,即有「經師」與「人師」的概念,區辨出教師具有「知識傳授」與「道德教化」這兩種相異的職能。而今,當教育模式轉而趨向企業治理和市場管理(corporate governance & market management)的型態時,浮現出的則是「專業知識的勞務提供」、「升學輔導的專案管理」、「學生行為的輔導諮商」等對於教師角色的新期待,這些期待其實不一定新,但是代之以新的概念框架之後,就有了不一樣實質效果,這些效果,落實在教育現場,體現出的是更為複雜的社會期待和挑戰!

今天,適逢教師佳節,關於教師角色如何重新自我定位的問題,格外值得我們省思!

謝世常/教育工作者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