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教師會新聞稿】
抗議壹傳媒「動新聞」,助長兒童青少年暴力行為
發稿日期:98年11月24日
聯絡人:文宣部主任:江文隆 02-25960780-108 0935-020476
理 事 長:張文昌 0980-035718 0920-129684
日前壹傳媒「動新聞」上線,於蘋果日報上大肆宣傳,號稱手機掃瞄之後,即可看到新聞模擬動畫,其內容偏重於「性侵害」、「性騷擾」、「家暴」,且號稱可以體驗「視覺震撼等效果」。此畫面之取得方式,完全沒有設定年齡限制,本會擔心,此新聞呈現易對莘莘學子產生不良影響,對該傳媒表達本會之抗議與不認同,並呼籲主管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應與適當規範,本會除參與連署外並響應各公民團體之串連活動,擬於近日至壹傳媒抗議。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心理學者Bandura),兒童學會暴力攻擊行為最主要是透過觀察與模仿的過程,在青少年及兒童人手一機的環境當中,任憑無管制的暴力色情資訊四處流竄,等於變相助長兒童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動新聞」畫面呈現太過於羶腥色,上面幾乎都是社會事件的模擬畫面,情節則偏重「性騷擾」、「性侵害」、「家暴」,甚至還有配音,且取得不受限,容易影響在學學子,引起不當之聯想,尤其對未成年之青少年有不良之誘導,再者,以未審定之社會事件,進行動畫模擬之臆測,不但對可能之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且實際情節是否就如同動畫之模擬,有待商榷,未審先判之意味濃厚,對基本人權之傷害亦大,實非新聞媒體所應善盡之社會功能。
本會基於維護善良之社會風氣,淨化教育環境及保護學生,支持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所發起之串連抗議活動,已於週一,11月23日加入連署之抗議行動,另近期也將與其他公民團體組成的公民媒體改造聯盟等團體到壹傳媒抗議,預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將於本週四發動抗議行動,呼籲各會員及認同本理念之團體,共襄盛舉,相關訊息,將會陸續公布在本會電子報上。
————————————————
犯罪擬真動新聞 政府皆稱無法管 民間團體忍無可忍 明赴蘋果日報抗議
• 2009-11-25
• 中國時報
• 【朱芳瑤、石文南/台北報導】
「真是太離譜了!這種新聞怎麼能給小孩子看!?」兒少團體陸續接獲家長反應,壹傳媒近來主打「動新聞」,以動畫鉅細靡遺模擬犯罪事件,根本就是「犯罪教學影片」,引起公憤。多個民間團體忍無可忍,周四將前往蘋果日報大樓抗議。
然而,民間團體的抗議到底能發揮多少作用,還很難說。因為,主管電信與頻道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迄今沒對動新聞能管不能管表態,與動新聞手機上線簽約的中華電信和其主管機關交通部說,因為中華電信只能提供平台,「不能拒絕。」至於壹傳媒登記所在地的主管機關─台北市政府則以壹傳媒主機在香港,自認不能管。台灣竟成為管制不少猥褻新聞傳播的「無政府空間」。
對於「動新聞」引起諸多批評,蘋果日報表示,該報選擇新聞的素材多元,但對各方的意見也非常重視,將虛心檢討。
發起抗議者來自婦女、兒少、媒體改革領域,包括勵馨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婦聯會、台灣記者協會、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等民間團體。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痛批,動新聞模擬的多半是社會事件,情節不出性騷擾、性侵害、暴力、殺人,風格誇張、煽情,且鉅細靡遺描繪犯罪手法,容易引發他人模仿。她說,動新聞還有將犯罪者「英雄化」的嫌疑,突顯犯罪者的強壯與力量,讓人看了實在很不舒服。
「究竟是在看一則新聞報導?還是在看限制級動漫?」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感嘆,「動新聞著重犯罪細節,民眾看了只會感到驚嚇、無力,覺得社會很亂,這些都無助於釐清社會事件的發生原因,也有違媒體社會教育的職責!」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曾昭媛說,日前她點閱一則描述性虐待事件的動新聞,畫面十足逼真,再配上打罵、哭泣的音效,讓人看了頭皮直發麻。
曾昭媛認為,媒體過於描繪犯罪細節,沒有意義,也沒有新聞價值。她質疑:「讀者有必要知道惡徒性虐待的每一個過程嗎?」
台北市教師會也指出,兒童學會暴力攻擊行為最主要是透過觀察與模仿,目前青少年及兒童人手一機,任憑無管制的暴力色情資訊四處流竄,等於變相助長兒童青少年暴力行為。
—————————————————
性侵動畫太超過 教師會、婦團明到壹傳媒抗議
• 2009-11-25
• 聯合報
• 【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
壹傳媒近來在網路上推出「動新聞」,鉅細靡遺交代性侵、暴力等過程,引發極大爭議。北市教師會認為會助長青少年暴力行為,發起連署抵制,明天並將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到壹傳媒抗議。
北市教師會表示,「動新聞」上線以來,不但在蘋果日報上大肆宣傳,內容更詳細模擬「性侵害」、「性騷擾」、「家暴」等過程,更號稱可以體驗「視覺震撼效果」,由於畫面完全沒有年齡限制,無論閱聽者是否滿十八歲,都可點選超限制級的「性侵」動畫,不禁讓人憂心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不當誘導。
北市教師會總幹事彭利源表示,「動新聞」透過網路傳輸,用戶點選什麼樣的新聞內容,未做管制,如今在課堂上已可看見有學生以手機,傳閱動新聞的「性侵害」動畫,還有人模仿裡頭的旁白,教師僅能以勸導方式,勸說學生不要觀看,效果實在不大。
彭利源強調,青少年正值身心發育期間,如此「羶色腥」的動畫模擬,難保學生不會模仿,無形中助長了青少年暴力攻擊行為,呼籲壹傳媒做好年齡把關,起碼應在點選時,設置年齡門檻,避免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觀看。
北市教師會本周一已大動作發起連署抗議活動,預估北市二百多所學校教師都會響應。北市教師會政策部主任黃志宏表示,目前已有記協、婦女新知、勵馨文教基金會、台灣少年福利權益促進聯盟等加入連署。
———————————————-
手機收看動新聞 教師憂不健康
• 2009-11-25
• 立報
•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
壹傳媒「動新聞」上線後大肆宣傳,號稱手機掃瞄之後,即可看到新聞模擬動畫,內容偏重「性侵害」、「性騷擾」、「家暴」,號稱可以體驗「視覺震撼等效果」。台北市教師會對此表達嚴厲譴責。
北市教師會憂心,畫面取得沒有限制年齡,新聞對莘莘學子產生不良影響,呼籲主管機關,NCC應適當規範壹傳媒。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兒童暴力攻擊行為最主要透過觀察與模仿,青少年及兒童人手一機,任憑無管制的暴力色情資訊四處流竄,變相助長兒童、青少年暴力行為。
「動新聞」畫面呈現過於羶、腥、色,幾乎都是社會事件的模擬畫面,甚至有配音,引發不當聯想,對青少年有不良誘導。教師會認為,以未審定社會事件,進行動畫模擬,不但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實際情節是否如同動畫模擬,有待商榷。壹傳媒作法未審先判意味濃厚,傷害基本人權。
為了維護善良社會風氣,淨化教育環境及保護學生,教師會支持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發起抗議活動,加入連署行動,近期將與其他公民團體到壹傳媒抗議,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將於26日發起行動。
教師會文宣部主任江文隆表示,壹傳媒沒有進行分級制度,以手機就可觀看犯罪過程模擬與臆測,相當不負責任。江文隆肯定媒體報導權利,但不該過於赤裸、血腥呈現,他憂心日後會出現仿效效應,成為犯罪溫床。江文隆強烈呼籲社會大眾一起監督媒體,捍衛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