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立報師聲版
99.02.10
邱漢強
我們的孩子怎麼了?為何近年來頻頻傳出弒親、逆倫、青少年飆車砍人、中輟生校園霸凌等,孩子甚至毫不掩飾地公開po網,去炫耀自己的戰績,這一切似乎呈現著我們的孩子正面臨了些問題?
欣慰的是,以上的現象,已有諸多關心此議題的人士及教育專家學者,陸續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及學習層面表達自己意見。對此議題開始被廣泛討論,內心喜憂參半。
喜的是:社會大眾終於開始深入校園,關心存在已久的問題,而憂的是:教育議題或是校園安全始終是一冷門的新聞議題,無論是教改亂象、或是近年來校園霸凌等現象皆然,社會總是要有等到付出代價後,才會引起相關單位之短暫關注。
但是身為基層教育現場的工作者似乎永遠沒有悲觀的權利,只能盡力地將在教育現場觀察到的問題及現象,努力彙整臚列出來,期待各界相關及有權人士來關懷、協助及共謀解決方案。
一、教師輔導學生與管教辦法與基層教育現場產生極大落差
近年來陸陸續續傳出中小學學生出現暴力與脫序情事,無論這群學生僅是「行為偏差」學生、或是「中輟生」、或是「即將瀕臨中輟」,社會及部分基金會、專家紛紛開始對此表達意見及看法,並嘗試歸咎、歸責其所發生的原因,然而就個人於基層教育現場所觀察的因素謹歸納如下:
近幾年來,教育部致力於校園秩序之解構,一路從學生輔導與管教辦法,取消髮禁、取消學生操性成績,到校園教師事涉體罰一律記大過懲處等,無論從教師合宜管教權被剝奪,到行為偏差學生之導正措施被弱化,到某團體將教師管教過當公然訴諸媒體等,不僅使有心、有熱忱之教育工作者失去符合教育現場之管教措施,進而也因為失去管教準據恐動輒得咎,而心生無助感。
如今,依管教辦法可以給予行為偏差約束行為,即為靜止站立反省2節,然而,誰去統計2節課呢?誰去謹慎核算該生當天是否已經使用完畢呢?
現今少部分由高社經背景家長或所謂專家所組成之基金會或聯盟,往往提出許多倡議與主張,然而此倡儀往往卻使中小學教學現場之輔管措施產生逆轉,也令第一線基層教師廣生疑惑。
因為一個班級約有30多位學生,教師往往會因為其中一位孩子的偏差行為干擾無法排除,而導致全班的教學陷於停頓。
試問,教師在當下應該保障少數一兩位學生的受教權?亦或是保障多數3、40位學生的受教權呢?試問,如果輔導與管教機制一味地保障極少數人的受教權時,會不會反倒損及多數學生的受教權呢?
但是,反觀在校園秩序之建構部份,教育部、教育局又做了多少努力呢?難道面對學生輔導與管教,我們卻要不分學習階段,永遠向輔導傾斜嗎?難道我們不知道學習階段別越高,學生行為越接近社會化嗎?難道我們永遠要給學生一個錯覺,那便是犯錯永遠會被完全地原諒嗎?
校園是未來社會之縮影,教導學生知法、守法,及逾越法律之後果,皆應為教師努力之責任,然而如果少部分團體不斷地以極少數的校園管教不當個案來誤導社會,及教育行政機關,促使其訂定學校教師無法去約束或導正學生偏差行為之管教辦法,如此只會造成校園中更多知法、守法、守規矩孩子們的受教權,受到剝奪與傷害。
是故,在現行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與學校現場產生嚴重落差之際,相關教育主管機關實應,重新召集大規模之家長及教師們,來傾聽普羅大眾家長真正的心聲及教師們推動的困境。
二、網路遊戲是否該確實落實分級制度
網路及電玩遊戲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逼真與寫實,也越來越多砍殺、血濺的暴力遊戲陸續在市場販售,遊戲中主角使用刀械互砍、暴力的畫面越來越接近真實場景。
筆者憂慮電玩遊戲過於血腥、刀劍互砍、血濺與殘暴寫實的畫面不斷重複烙印在孩子的腦海,我們的孩子長此以往、久而久之地沉浸於此畫面中,是否會慢慢地習慣這種血腥場景,是否習慣於未來遇到挫折時,直覺地「學習」與「選擇」以如同電玩暴力般地砍殺對方,來解決問題與處理他們的人際互動及情緒渲洩呢?
而嚴重的是,我們的孩子會不會因為已經習慣於電玩之血腥畫面,而不會再對眼前濺血、甚至求饒之真實場景,感到驚覺與不安。
現今青少年於大庭廣眾下,隨意找尋路人洩憤,甚至是對長期照顧自己的至親父母手足下手之社會事件時有所聞,教育及警政犯罪學專家實應探究青少年犯罪與其參與電玩遊戲時間之長短、遊戲種類、暴力等級等,做一統計及交叉比對,或許將誠如筆者之觀察?也就可以瞭解筆者為何提出是項呼籲了。
此項憂心,筆者以往出席座談會及拜會民意代表、教育學者及官員時,曾不斷提出,然恐因當時社會尚未發生駭人聽聞之案件,故尚未被列為優先關注之教育議題。
現今在弒親、逆倫、青少年飆車砍人、校園霸凌等事件頻傳後,網路遊戲、電玩分級相關法令已逐漸立法、分級制度正待落實之際,主管之相關單位實需召集家長及熟捻基層教育實務之教師團體,儘速研擬出在基層現場可茲推動、可操作之實施細則。
三、媒體應發揮其社會淨化及教化的功能
現今部分媒體的報導,為吸引讀者探人隱私之所好,似乎已逐漸流於對社會事件之過程,及細節之詳細描繪,甚至加入動畫及媒體工作者個人之無限想像及合理推論。
舉凡上至政治人物之失德、富豪之紙醉金迷豪奢行徑,下至強盜、綁架、性侵、自殺等社會事件,媒體皆鉅細靡遺地加以分析、報導,更針對事件當事人成敗因素詳加剖析。
媒體雖自稱此係其忠於事件完整新聞報導之所需,然此報導方式似乎忽略媒體對社會之穩定發展及對社會應有淨化及教育責任。
以報導學生、孩子之自殺事件為例,現今媒體報導自殺事件,似乎皆以當事人因遭遇了問題所以選擇何種自殺方式為報導切入之方式。
但事實上,如果媒體在報導過程中能適時加入、列表或宣導,在遭遇如事件當事人相同的困難或困擾時,可求助之對應機關,如:感情問題可求助於╳╳老師專線、健康問題可求助於╳╳醫療基金會、財務問題可求助╳╳機關等。
如此一來可讓有相同遭遇之人,不會在閱讀完報紙之後,選擇與所報導之自殺當事人面對挫折時,相同的方式來解決及處理自己的困擾,更不會因報紙的指導而學得更確實迅速的自殺方法,甚至加以改良自己的自殺加工方式來結束生命,藉以逃避自己應面對的問題。
是故,如媒體在報導新問事件時,除忠實報導外,實應協助發揮社會淨化及教化之功能,並適時提供與事件相關之正向社會資源,以協助遇有此相同困難及困擾之學生及孩子們,平安順利越過此一人生難以跨越的坡坎。
四、在家長的參與教育與校園事務方面
近年來,部分高社經背景家長們不斷熱心奔走,倡議應提高家長的教育參與權,筆者給予肯定。然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究竟是一種權利?還是義務?而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廣度為何?深度為何?配套為何?實應仔細、嚴謹地予以探究。
然而極少部分高社經背景家長所積極倡議提高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一事,此舉是否影響學校本位之發展?是否可為學校廣大普羅大眾家長發聲,還是恐淪專為金字塔頂端服務等疑慮,可能亦須嚴肅面對。
此外,在倡議提高家長學校教育事務參與權的同時,國家及教育當局實應同時要求具有管教權之家長,承擔起學生子女的管教義務,亦應思考如何在家長管教義務層面之強化。
因為現今在基層教育現場,在家長義務的部分,最常遇到的困境是,面對行為偏差學生之輔導與管教、課業、作業未交或學習進度落後時,常無法及時敦請家長參與協助及督促,時常面對家長的回應即是一句句:「老師,我也管不住孩子」、「老師,我孩子我說了他也不會聽」、「老師,我在上班,很忙耶,老師你就幫我全權處理。」
然而家長恐怕不知道,事實上在現行輔導與管教辦法與基層嚴重脫節之當下,老師恐怕比家長更為無力以對。
是故,政府在規劃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時,也應避免我們孩子在國民義務的求學階段,賦有國民義務教育職責之中小學未來的學校發展,應避免將來被誤導朝向「非學校型態」之發展,政府亦更應嚴肅看待,極力避免家長應負之孩子管教義務與參與教育事務之權力,呈現「前者消極」、「後者積極」的嚴重失衡現象。
五、教育行政機關與相關單位,應重新建構合作平台,勿流於互推皮球
在教育現場常觀察到許多行為偏差學生、中輟生,其行為乖張,或中輟、或瀕臨中輟邊緣,然校內可資利用之輔導措施,皆已窮盡仍無法導之以正時,教師非常期待有其他輔導安置方式。
但學生卻未符合其他單位高標準之安置條件,教師們可供依循協助之管道亦皆已窮盡之際,此時如再加上學生的家庭是處於嚴重的失功能狀態,那教師每日則有如走鋼索般,不知孩子在校外盪遊之際,何時會使其自身步入險境。
當我們的孩子面對的是失去功能的家庭,及缺乏有效合作平台的政府之際,身為第一線基層教師的我們,常需要承擔最後可能失去孩子的痛苦,教師此種預期恐懼、時時擔心的心情,或許只有昔日八掌溪站在岸邊、眼睜睜看著暴雨洪流將摯愛吞噬的鄉親們,最能體會。
以下以校園內外近年來最常見的例子,來凸顯教育行政機關與相關單位,實應重新積極建構一個有效的合作平台,來協助我們的孩子、家長及缺乏資源的基層教師。
我們在路上看見一位中小學孩子抽菸被媒體追蹤報導後,教育行政官員、專家學者或社會的可能立即反應就是,馬上指摘所屬學校教師管教鬆散、學校菸害防治教育不夠落實等,教育部馬上開始進行以下行政指導:發文要求各級學校加強宣導、再次將菸害防治硬生生於學期中途插入課程,甚至要求所有全國15、6萬教師開始製作菸害防治教具等。
然深入探究,如我們看見一個中小學生在校外抽菸,難道就只是這麼單純的菸害防治教育學校宣導不夠、學校教育不足嗎?
因為現今如果我們任意在馬路上找一位抽菸中小學生來詢問:「你知道抽菸有害身體嗎?你知道抽菸容易罹患肺癌嗎?你知道中小學生不能抽菸嗎?」相信你所得到的答案都是明確而肯定的。所以這還代表菸害防治教育學校宣導不夠、學校教育不足嗎?
事實上中小學生抽菸的問題,相關單位除關心菸害防治教育之宣導及教育是否充足外,更應該去關注的是:「孩子的菸,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哪裡買的?誰給他的?警察知道孩子菸在哪買的嗎?誰賣菸給孩子?父母知道嗎?父母管了嗎?」
以中小學生在校外抽菸為例,這些上述問題是否應該被相關單位察覺、關心呢?如果上游、前端都不處理及關心的話,永遠將問題全部都推回校園,當然這是最迅速推諉責任的一種方法,但那不是一個徹底有效解決問題的一種良策。
因為問題的發生,其最終的期待,應在如何協助問題的解決,而非以找出歸責者為其重心。
綜上,種種在教育基層現場所看到及呈現的一些問題,希望政府重視及正視這些問題所發生的原因,並著手研究解決的方法,政治工作者切莫因為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短短任期中難以看出其政蹟,便放任不管。
因為目前所呈現之青少年飆車砍人、家庭失功能、中輟生安置及校園霸凌等問題,所產生及導致的成因,若政府部門放任其發展,未來恐衍生更大之社會問題,需要投入更高的社會成本,方得以面對。
此時,唯有期待及建議教育部門,約集社會、警政、衛生、兒童等相關部門,並邀請熟悉基層教育問題之教師組織及家長們,大家一同來檢視、凝聚出足以協助這些失能家庭、瀕臨險境孩子的彼此分工、互相合作的方法,共同伸出一雙安全守護的手,給他們一個溫暖、堅定的支持力量,來協助、引領我們的孩子們渡過這狂飆、青澀的人生坡坎。
(台北縣教師會常務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