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教育權下放為何變成亂象頻傳

教育權下放為何變成亂象頻傳
◎吳忠泰

台北縣政府英語加課事件越演越烈,演變成為教師上街頭,正好解釋了過去幾年教育亂象的真正原因。

縣市長只追求短期政績

從民國八十八年起,一方面實施新版國民教育法,一方面有地方制度法,兩者都有將教育權限向下釋放的精神,包括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實施、校長遴選委員會的組成和遴選辦法,八十九年以後因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分年公布,並分年實施,加上該課綱強調學校本位,留有彈性,以至於學校與縣市政府空間加大,然而這一切都因縣市長追求短期政績聲望或選票而扭曲。

台北市九十年率先為了漢語拼音或通用拼音和中央政府不同調,市立高中職則在基測後加設主科篩選倍率等來激發新的升學壓力,接著九十一年由北市帶頭,更以國際化為由,對於課綱中英語從國小五年級學習提早到小一就開始,一時使得許多該到全台各縣市的小五教英語的師資,都投身到都會地區,教育部及各縣市花了許多年才漸漸補強。

國中小校長已自八十八年改為遴選,但在地方自主之下,多數縣市仍以遴選為名,行調動之實,候選校長未能廣為儲備,寧可一個蘿蔔一個坑,這段時間和部份縣市發放老人津貼相映成趣的,還有部份縣市國中小午餐全面免費及教科書免費,更經典的是,郝龍斌九十五年底擔任市長後,把自己一綱一本的政見,不循修法的大路走,硬是搞出北北基共同選書的大戲及延燒不完的自辦基測問題。

不顧其他縣市資源 教部不管

現在台北縣長卸任前政策發飆,連預算都沒編就要硬推英語全面加課,只是這一系列民粹施政的一環而已。民粹,就不必進行政策辯論,也不接受追蹤評估效能和不同意見,法理學理擺在一邊。縣市長一聲令下就做,甚至擺出寧當悲劇英雄也要堅持到底的姿態,堪稱年度最佳停格秀。

綜合這些地方政府的作為,第一是政治人物不再把教育看成長期收效的施政,而是把教育措施當成刺激或收割選票的便利貼,而且每一回的教育急效藥不是罔顧地方財政的能力與教育經費內的排擠,就是不顧其他縣市師資學生會受到連動,教育部不是管不動,而是因現任首長以前也靠這樣做出身的,要管人家,理不直氣不壯嘛!

五都市長年底誕生,財劃法也正在立院審議,五都把高中職和錢放在手裡,統統來搞自辦基測的機會來了,現行多元入學未來就要割裂成非五都家長向五都乞憐的戲碼,在搶不贏錢、搶不贏師資、搶不贏學生之下,這些非五都縣市人民及還願意依法行政的教育人員,應該得到立法院的關心,否則就應該在徹底絕望前來一次更大的遊行,告訴出身於世家與都會的總統吧!

(作者為全國教師會教學政策部主任)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