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當政府出現溝通死角

轉載
當政府出現溝通死角
2010-06-09 中國時報 【許育典】
 
教育部三月宣布今年入學的公私立高一新生學費齊一,沒想到過了三個月後,卻因行政院的堅持而出現所謂的「排富條款」,並引起政府政策決定內部衝突的軒然大波。由此看來,教育部所推動的「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因與行政院政策決定不同調,除可能引發政治風暴外,受傷害的永遠是被當成「實驗品」的人民。這讓人不禁想問:我們的政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具體來看,吳院長三月二日雖在立法院答詢時,曾明確表示如果「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納入排富條件,並將經費限制在十二億內,他會同意此方案。但是,教育部當晚對外公布時,卻採一體適用原則,明顯與吳院長不同。對此,行政院卻表示「可能教育部當時沒有對外說明吳院長立場,或只是文字上的誤解,沒有政策不同調問題」。原來,一個影響成千上萬學生權利的政策改變,僅是用一句所謂「沒對外說明」即可含混帶過?甚至是編造出所謂「文字上的誤解」就不了了之?

其實,從這個案子中,可看出我國政府的問題,因是「政策」,所以可「變」、因所涉及人數「不多」,因此能「補救」…。但在強調行政一體的政府,難道可以決策「不同」調?從教育部公布該政策時,難道作為其「上級」的行政院皆未發現此問題?而這中間空白的三個月,我們的國家究竟在做些什麼?莫非行政院連自己所提「文字上的誤解」論述,在這三個月都看不出嗎?

進一步看,免試入學方案三月底才確定,如行政院在發現教育部方案與其期待有所落差時,應有時間可對外說明。這裡說穿了,上到行政院,下到教育部,大家都不想當壞人,反正「時到時擔當」,反正「總還是可以變」。

不可否認地,縱使社會正義要求國家致力於貧富差距的調和,然財政的窘迫卻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所以,國家應採取何種措施來縮短人民間的距離,有廣泛的形成空間。相對於此,作為軟實力的人才資源,一直是自然資源缺乏的我國,能在世界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十二年國教」有其存在的正當性,而教育部的「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便是「十二年國教」的起始。由此看來,行政院「經濟弱勢優先」與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的出發點,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然而,如果從長遠的政策延續性與一貫性,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政策思考脈絡,比較能符合教育專業的配套政策思考體系。也就是說,在教育「專業」的考量上,行政院應該要尊重教育部的專業判斷。

無論如何,在此行政院與教育部政策的不同調上,已經進一步造成學生權利的損害問題。因此,相關的政策決定者,應負擔起所謂的「政治責任」。更確切地說,因政務官可透過對事務官的指揮,以實現其政策目標。所以,政務官必須對外負擔政治責任,這裡因為政務官是制定國家政策的人,既然對於其任用資格沒有特別限制,則需對自己做的決策負責任。

就本案來看,教育部的失職在於:我國政府體制在行政上是採首長制,其不應貿然對外公布與行政院相左的政策;相反地,行政院的失職在於:設立各部會即在於專業性的決策判斷需求,不論其是否有不尊重「專業」的問題,作為「上級機關」卻未確實進行「行政一體」的調和與監督,進一步造成「可歸責」的「民怨」,即難脫責。

這個備受爭議的決策衝突個案,雖僅是冰山一角,卻體現了我們的政府,出現了溝通上的死角。如果行政的分工,是以各自為政收場,那麼,最終受害的永遠是人民。(作者為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