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教師評鑑豈能繞過核心

台灣立報
另眼相看:教師評鑑豈能繞過核心
2010-7-30

洪致翔

教育部在99年度的〈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中,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果」作為訂定實施要點、推動教師評鑑之目的。這些目的所代表的價值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們的具體內容究竟為何,卻是根據前述諸項目的推動教師評鑑之前,不能不先探究的重要問題。

首先,所謂「教師專業素養」其具體所指,究竟是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也為長官們增添亮眼業績的能力?還是指鼓勵學生挖掘並延伸學習樂趣、提高學習意義感的能力?是讓學生對教科書、參考書與試卷的內容更不加懷疑、讓學生更虔誠地信奉升學主義的能力?還是鼓勵學生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反思的能力?是以嚴密細緻的獎懲制度或個人威信壓服學生、使學生言行「充分符合師長期待」的能力?還是指能夠給予學生更多不同的言行/思維選項供其自主決定並負相應責任,甚至使學生能夠思考提出新選項、走出不同道路的能力?若在推動教師評鑑前繞開這類問題,教師評鑑實施後淪為官樣文章或私鬥工具自然也不足為奇。

再就「提升教學品質」而言,具體上是指教室的硬體建置?還是師生對教學活動或師生關係的認知等軟體條件?是教師備課時間或授課時數的長短?是指建立某種課堂氛圍或班級經營?還是指學生透過教師或課堂活動獲得的啟發,以及願意在課堂結束後持續投入某學習主題的學習動力?若不嘗試對此進行至少相對具體的討論,「教學品質」便很可能淪為少數人掩藏私心的旗幟——例如以關心教學品質之名過度干預教學的家長,或者為求省事或趕進度,藉維護多數同學受教品質之名,直接或變相限制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的教師——即使未實施教師評鑑亦然。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之所以必須針對「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品質」的具體內容發起討論,是因為無論是其任何一種具體樣貌,都必定歸屬於某一種教育思想、都反映出該教育思想的影響;而這些針對具體內容的討論,有助於我們重新釐清「哪種教育思想值得追求與嘗試」、「需要具備何種素質的教師」。若不試圖討論、確認其具體樣貌與我們需要的教育思想是否相符,就貿然以此為旗幟推動教師評鑑,恐怕就很難避免當前仍佔主導地位的升學主義將教師評鑑吸納為工具、讓教師的教學思維與方式更加規格化而非多元化。

(文教工作者)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