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我們需要減法哲學

我們需要減法哲學
2010-8-26
台灣立報
羅德水

國立編譯館日前舉辦「中小學課程發展之相關基礎性研究2010年研究成果研討會」,有學者在會中發表「台灣國中小學生閱讀能力表現的分析與運用」,建議將閱讀能力納入課綱,以培養學生樂於閱讀的態度,並建立學生良好的自我概念與自信。教育部官員則表示,已打算在課綱審議委員會中提案討論,將培養閱讀素養的能力納入九年一貫課綱當中,將閱讀與課程整合。

實話說,這樣的場景完全不讓人陌生,甚至就是過去十多年來台灣教改過程的一個縮影,檢視過往教改歷史,可以說「加法哲學」正是多數人面對教育議題時不假思索、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就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從課綱研議之初,不同學科學者對各學習領域所占時數之角力,到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針對各年級每週總上課節數的討論,無一不是典型加法哲學的反映。

於是乎,在七大學習領域中,幾乎所有學習領域都自認時數不夠,都認為該領域之時數還有向上增加的空間,甚至都認為本身不受重視;回到學校,多數學校各年級每週上課時數亦多訂在上限,理由說穿了同樣是因為堅信課上越多越好的加法哲學;危害尤甚的,則是同樣打著「為了學生好」的縣市首長,例如,前台北市長馬英九的增加北市國小國語文上課節數,以及台北縣長周錫瑋強制全面實施國小英語加課,就連違反課綱規定也在所不惜。

回到閱讀素養應否納入課綱討論,目前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除了七大學習領域外,尚有「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資訊教育」、「家政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海洋教育」等七項所謂的「重大議題」,這些議題在相關學者或團體強力推荐下,自然也分別有其非納入課綱不可的理由,問題在於,即將納入課綱的「媒體素養教育」,以及前揭學者力倡的「閱讀素養教育」,又有哪一個不重要呢?不斷將課綱無限上綱化,當真有益於孩子的學習品質?當真有助於國教的發展?

經驗告訴我們,持續膨脹的課程綱要,只會導致越來越多的教材與越來越少的教學時數,進而回頭再次衝擊原本就屬有限的領域學習節數,長此以往,就算再次修正課綱,亦無法挽救國教反覆惡性循環的夢靨。

我們以為,適性教育不該只是口號,特別在國民教育階段更應確保其被實踐,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召開在即,何妨停下腳步,以「減法哲學」取代「加法哲學」,好好反省我們要給孩子什麼童年?我們需要什麼國民教育?

(教師)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