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子曰:「教改猛於虎」
2010-08-30 中國時報 【朱敬一】
自己參與若干國家政策的研擬及討論,難免都會有些挫折。有些時候,政府需要遊說新觀念,但是總會碰到一些腦袋控固力的人;有些時候,觀念與政策都溝通順暢,惟偏偏主事者抓不到執行重點,讓人覺得事倍功半。
但是一般而言,這些挫折只會使我減少推動事務的衝勁,卻少有情緒上的傷感。政策推不順,唯一會讓我感到痛到心裡的,就是教育改革。看到年輕孩子一代一代在壓抑與扭曲的環境下受教,看到政策完全沒有方向感地變來變去卻使孩子們增加痛苦,我總有一種錐心刺骨的不忍。
最近幾個月,教育部與地方教育局推出了不少奇奇怪怪的所謂教改方案,一下子說要基測兩次變一次、一下子說基測要增加難題以提高鑑別力、一下子要改量尺成績為百分計分、一下子要增加免試入學的比例、一下子又說免試只是免去基測,但要採計在校成績、一下子要推國民教育向下延伸至五歲、一下子又要高職入學部分免費、一下子又說只有成績前四○%者適用免試。
外界若是向中教司長或技職司長詢問以上任一項政策,他們都能侃侃而談、講出一堆推動理由與周全準備。但是,我們不想要為難負責執行的事務官,而想請問教育部高層,這些零零雜雜改革案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整體方向與理念?我相信他們會支吾其詞,講不出什麼道理。「支離破碎、沒有方向」,是許多人對最近十幾年教改政策的感想。
就拿擴大免試入學一項來說吧,我就完全無法同意教育當局「採計在校成績」的爛設計。誠如家長團體代表所說,採計在校成績,就必然使國中生將同學視為競爭對手、將平時視為戰時、將一次次段考視為爭勝場所,而非自我評量學習成果的手段。這種所謂免試入學,只是為了增加免基測人數而胡亂拼湊出來的鋸箭式政策,完全不論「免試」的目的,也完全不顧採計在校成績給學生帶來的痛苦。民進黨時代的教育部也許意識形態太強,太想在教育內容上塞東西給學生。但現在的教育部卻是完全欠缺宏觀教育觀念,只會枝枝節節胡亂改,卻不知不覺地將孩子們帶向更大的災難。
全世界與台灣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都已經採行十二年國教,在六至十八歲期間展開義務教育。國民教育的重點,在於開發性向、接觸多元、教育通識、培養公民。這四項教育目標都不著重篩選、分流,是真正的基礎教育。篩選分流不是不能做,但要等待孩子十八歲性向較成熟時才去做。這些,不是我獨創的新論,而是發展教育學的ABC。
既是如此,我們就不得不問:十五歲國中畢業階段,有必要、有理論基礎去做什麼分流嗎?基測也好、免試分發採計在校成績也好,都是實踐十五歲錯誤分流政策的手段。如果原本就沒道理逼迫幾十萬十五歲的孩子集體考測百米,現在的做法,卻只是在百米熱身規則、碼表刻度、釘鞋尺寸、練習記錄採計與否等無聊技術細節上打混,這是不是本末倒置、手段凌越目標?
台灣社會有些人主張多元適性教育的十二年國教,希望十八歲以後再去分流,但也有一些人欣賞聯考的公平,認為「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這是兩條南轅北轍的分歧道路。我們的總統、院長、教育部長都得把話講清楚:你們要選哪一條路。千萬千萬,不要模稜兩可、雙面討好,以多元教改之名行十五歲分流、聯考分發之實。這種不三不四的所謂教改,正如孔子所說,其危害更甚於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