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02
左右看:教改為何一事無成
左看:
須以社會改造為基礎剛結束的全國教育會議之所以會一事無成,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教改的真正目的在於提供一個能培育學子獨立學習、自由發展的教育環境,那我們整體社會就必須先具備一些基本公民社會的要素。
例如,要做到教育行政威權的退位、教師自主權的擴增、學生與老師互動關係的合理化、民主化等,這些教改的目標,有哪一項不需要外在的社會大環境,已有相當成熟的公民文化、公民政治,而且也是一個尊重多元、容忍異己、且能公義運作的社會呢?台灣教育學者最津津樂道的「芬蘭教育」之芬蘭社會,何嘗不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公民社會,否則何克臻此?
台灣社會目前卻正處於瞻前顧後、進退失據的局面中。一方面,我們邁出了過去威權統治時代,有了一些粗糙的公民政治的願景;但另一方面,我們卻還未真正落實或習慣於公民文化的生活方式,例如,真正的尊重個人價值、珍惜異己的多元價值,自主公民政治等等。反映在教改上,我們充其量之就只能是半調了,既嚮往教改的理念,又不敢大刀闊斧地大幅改革種種弊病,從政治到社會、從社會到教育。
一句話,沒有全盤的社會與政治改造,就不會有真正的教改!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
文化與現實的阻礙剛剛結束的全國教育會議,對於許多關切教育改革的人士來說,恐怕是非常失望。一些爭議許久的問題,例如實施12年國教,在經過大陣仗的冗長開會討論後,仍然無解,猶待來日再研議。
然而,這些教改爭議其實是置身於深遠的文化背景與現實利益中,而教育體制不過是這文化與現實利益脈絡中的一個環節。若不能針對這根本性的文化價值與現實利益有所突破,而片面地求諸於教育體制的改革,就必然會滯礙難行了。
簡單的說,綜觀十餘年來教改的基本目標,不外乎是掃除升學壓力、考試主義、強調多元化學習與評量等等。換言之,教改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超越升學主義、文憑主義,以及由其衍生而來的沈重課業壓力、激烈無比的考試競爭等等。
然而,誠如近日一些學者指出,升學主義絕非是單純的社會現象,而是我們華人對於學問、學歷格外尊重的基本文化價值觀。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僅是根深蒂固地價值取向,也深刻反映了現實利益。一般中下階層民眾想要在政治或經濟上翻身,學歷高低更是必要條件。
在這基本價值取向與現實利益的制約下,要想真正廢除升學主義、文憑主義何其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