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美國教改風雲省思

社論:美國教改風雲省思
2010-10-28
台灣立報

《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這部涉及美國公立學校教改的紀錄片,近來不但引起廣泛討論,更因期中選舉即將攤牌,而被視為歐巴馬的痛腳。

《經濟學人》將這部片子,視為繼高爾關於氣候變遷議題之後的另一里程碑之作。理由無它,美國兒童面對的公立學校教育品質,糟糕得一塌糊塗,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更不會視為理所當然。

這部片子所心儀、惋惜的教改英雄,是華盛頓特區教育局長、美籍韓裔的李洋姬(Michelle Rhee)。李洋姬之所以聲名大噪,在於她強力導入績效管理制,關閉品質不佳的學校,並藉此進行教師評鑑。當然,教師工會的強烈反彈也在意料之中。之後雖然李洋姬去職,但這種緊張關係並未解除,整個氛圍都逐漸把教改與剷除「反改革」的教師工會劃上等號。

問題其實是被大大地簡化。績效不好的學校要提升、打混摸魚的老師要懲處,這些都是基本共識,即便教師工會亦同意,對多數認真、熱情的教育人員來說,沒有理由去偏袒幾顆「老鼠屎」,刻意壞了一鍋粥。

很多時候,爭議本身必須透過比較才得以彰顯。美國公立小學品質之所以差勁,和私立學校的不斷菁英化,適成強烈反差。原因何在?與其繞著教師工會大做文章,倒不如說是一個世代的階級分化,因為公私立的分流,已經衍生為家庭的階級位置的反映,有錢人把小孩送私校念,一般人則往公立學校集中,焉能差距不愈拉愈大?說穿了,學校的公立私分流,其實就是社會階級兩極化的小縮影。

打擊工會向來是右翼的政治策略,但將教改與打擊教師工會劃上等號,真能使公立學校品質變得更好?答案令人存疑。最主要的理由是,小政府、反赤字是右翼的另一個核心訴求,而稍加具有政治常識的人都不難理解,一旦小政府、反赤字的政治綱領被落實強化,則原本就已經面臨政府投資不足窘境的公立學校,將更進一步雪上加霜。這是不是包著糖衣的教改毒藥?

聽起來,在這種矛盾訴求下,美國教師工會只是公立教育體系失敗的代罪羔羊。但另一關鍵則是,右翼的解答雖然沒有下對藥方,卻開了教改的第一槍,匯集民氣,不得不令人喟嘆。例如,為何議題的塑造、設定,不是出自教師工會之手,反而是它的對立面?眼前的險境是,倘若美國教師工會只是防衛性地以「維權」做訴求,那麼必將淪為死抱「既得利益」不放的困獸之鬥。突圍之道,在於他們應該去扮演如何把教育作為公共財的代理人,甚至是戰鬥者。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