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壇:官來官往留下什麼?
2010-12-29
台灣立報
■羅德水
五都市長暨其市府團隊上週六走馬上任,官來官往,幾家歡樂幾家愁,新官上任免不了大談理想抱負,未能續任者有的雲淡風清、有的感慨係之,北縣教育局則在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前夕出版《台北縣的100個教育亮點》一書,雖然出席新書發表會的周錫瑋謙稱,「這本書是各校及教育界人士努力的心血結晶」,他的名字放太多了,但這本書意在為周錫瑋與劉和然宣揚政績的用意,不言可喻。
周錫瑋受各方吹捧
基本上,這完全符合台北縣教育局慣用的宣傳手法,周錫瑋與劉和然在新書發表會上的對話則延續北縣府過往教育宣傳廣告的主軸,劉和然說,「如果沒有周縣長的堅持,許多政策早就夭折、轉彎」,而他最常聽縣長說的話就是「對的事儘管去做,壓力我來承擔,錢我來想辦法」。周錫瑋進一步說,「當初遴選劉和然擔任教育局長,也是『摒除壓力』的結果」,兩人的對話就彷彿一個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縣長,一個則是專業又有執行力的教育局長。
或云,台北縣政府何以這樣樂此不疲?很顯然各式的置入性行銷不是白做的,以捧周最力的《中國時報》為例,99年12月22日的新聞標題是,「周硬頸抗壓成就教育,學者盛讚」,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則指出:「周錫瑋卻是一位不計毀譽,真心想做事的行政官,相信台北縣民會永遠感念這一位真正做事的父母官。」師大教育學院長周愚文稱讚:「周縣長是個重視教育且尊重專家的政治家。」
違反制度無法服眾
問題來了,果真如此,台北縣的老師到底在反對什麼?何以周、劉領導的北縣教育一方面贏得媒體支持與所謂專家學者肯定,一方面卻又有許多老師與家長充滿不安與疑慮?兩方的感受為何有這樣巨大的落差?
不妨回頭看看北縣府雷厲風行、不由分說地推動「英語活化課程」的過程。簡單來說,北縣府推動英語活化課程之用心,就連反對者也未加以反對,問題在於,即便是實驗教育也有其必須遵守的法令規範,依北縣作法,不僅違反教育法制,更侵犯學童適性學習。尤有甚者,在法理未能服人下,北縣府既不願深自檢討調整,以符法制,又不加強與親師溝通,以求化解疑慮,而是反向加強置入性行銷,將反對者一律打成不顧學生權益的既得利益者,甚至顛倒是非、抹黑教師係因為不想上課才反對活化課程,殊不知,全案至此,教育法制淪為具文,教育專業成為空談,教師則只是遂行首長意志的工具,可以說是教育政策與教育專業的一大負面案例,可悲者,周、劉在臨下台前竟然還不忘相互吹捧、引以自得。
思考真正有益的事
我們以為,活化課程一案所提供的借鏡,其實也正是五都市長與新任教育局長面臨的首要問題,要言之,首長不應動輒指導教育政策,否則又何必遴聘專業人士擔任教育局長?教育局長在制訂教育方針、推動教育政策時,應以教育專業為依歸,抗拒來自市長及其他非教育因素的干擾,而非以長官意志為意志,將基層教育視為執行政令的工具,否則教育局長一職又何須專業人士不可?
近年來,民選縣市長的用人權不斷擴充,各類教育人員不乏有被拔擢擔任縣市教育局處長者,然而,官來官往又曾留下什麼?毫無疑問,一個教育官員如果在其任內能留下什麼讓人尊敬的事,一定是他做過哪些真正有益於教育、有益於孩子的事,而不是他曾經擔任過什麼位階的官位。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