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國教師會票選十大教育新聞(下)
台灣立報
2011.1.25
前言
為表達教師團體對台灣教育的關心,並喚起各界共同關注教育發展,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一連3年公布年度十大教育新聞,此次「2010十大教育新聞」之票選暨評論,係由台灣立報提供2010年教育新聞數十則,再由全國教師會進行票選與評論。檢視「2010十大教育新聞」,條條俱為影響深遠的重要教育議題與事件,值得各界持續加以關注。
新聞六
「比外勞還不如」 3.5萬建教生拒當賤價生
儘速訂定「建教生權益保障法」落實建教合作精神
評論人■黃耀南
台灣的股王宏達電子員工中,有近4分之1是建教生,將近1千7百位;台灣最大的超商連鎖店統一超商,有1千5百多位建教生;台灣最大的美容美髮連鎖店—曼都髮廊,有7百多位建教生。
看到這樣的數據,會不會令人意外呢?尤其這些業者都是獲利豐厚的企業,為何還要聘用這麼多的建教生,並透過管道,希望遊說修法放寬勞基法第68條規定,使建教生人數不受勞工人數4分之1比例的限制?無非是在商言商,希望獲得更大的利潤。
長期以來,建教生受學校及業者剝削的情形,諸如未簽訂契約、超時工作、加班沒有加班費、苛扣生活津貼、工作環境惡劣、實習沒有輪調、工作內容僅是機械化的操作等,不斷地在職場重現,且違法情形日趨嚴重。
加上主管機關的不作為,使學校及業者更肆無忌憚地利用建教合作制度,剝削建教生,甚至因此裁減正式員工。
為根本解決建教生受剝削之問題,實有必要訂定專法,以保障建教生權益。但目前教育部草擬之《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草案,並未能保障建教生之權益,反而在訂定專法過程中,僅邀請目前有辦理建教合作之學校及業者徵詢意見。也因此,目前的法案版本皆以學校及廠商立場訂定,對於建教生又是一次戕害。
修法曠日廢時,在未訂定專法之前,主管機關應積極處理違法的學校及廠商,勞委會可依勞基法對辦理建教合作廠商進行勞動檢查,若查有違法情形,可逕行罰款。教育部可依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對於辦理建教合作學校進行訪視,對違法之學校,處以必要之減班、停辦等處分,此對於學校及業者絕對有嚇阻之效,必能降低違法之情形,真正落實建教合作精神,讓建教生權益受到實質的保障。
(全國教師會政策研究員)
新聞七
學者批大學獨尊SSCI 忽略教學
評鑑指標一元化的危機:大學功能「窄化」?
評論人■林斌
接受政府獎補助經費的公私立大學接受「評鑑」,原本應該被視為專業的「健康檢查」過程,藉以發現問題及自我改進。但是,現行大學評鑑制度卻遭受強力批判,其主因並不僅是來自準備評鑑的高昂成本,更在於評鑑指標一元化所帶來的「大學窄化」危機。
所謂「大學窄化」危機,除了獨尊「3I」(SCI、SSCI、A&HCI)期刊,無視專書價值,扭曲人文社會科系發展外,主要還包含以下兩種令人憂心的趨勢:
一、偏重專案研究:學校為了通過評鑑,無不重視國科會或政府機關補助專案計畫的取得及成果發表,於是在許多大學,攸關學生權益的教學工作成為「花瓶」角色,學生品德教育更是聊備一格。
二、忽略社會參與:由於評鑑較為在意學生報到率、教師研究發表量及行政服務,因此,大學教師參與社會公益議題活動的制度誘因蕩然無存,不符社會期待。
特別是因為評鑑指標「一元化」所導致的資源分配與招生名額限制,已使得大學間呈現不公平競爭,少數大學由於原有科系、教師及學生人數等之優勢,在評鑑結果上早已遙遙領先,加上少子化趨勢,形成「大者愈大、小者愈小」的現象,長此以往,國內大學將剩下少數「3I期刊型大學」欣欣向榮,這在標榜以人力資源品質作為國家競爭力重心的台灣,實是一大諷刺。
因此,儘快建立多元、專業的大學評鑑標準,讓不同類型的大學及教師發展特色,並且改善教學品質,是政府決策者不能迴避的責任。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新聞八
四技二專統測弊案 教部找病灶
統測弊案──揭露技職學子哀歌
評論人■高雲
我國有2分之1的中學生在接受技職教育,而辦理全國第二大規模升學考試的國家級考試測驗中心,居然出現更改答案卡做假多年的舞弊事件,其中所揭露的,絕對不僅僅是一般的社會案件,那是國家長期輕視並吝於投入深耕技職教育專業下的必然結果!
政府把大量經費資源投入高等教育,讓我們的社會向來只看重升學,而輕視技職教育的專業,認為不愛唸書的孩子才去唸技職,不把技職教育看重為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技術勞動專業能力。所謂要辦一流的教育,就必須有一流的考試,並不是指一味追逐高分而已,最重要的是具有國家社會所認同與尊重的專業能力。
技職教育一向由證照及考試制度來評量其品質、效率及績效。統測考試共有20個類別,除共同科目外,專業考科高達1百多個子科目,所涉及的專業與複雜度,有必要投入比一般考試更多的資源及經費來謹慎且專業地辦理,讓考試制度嚴格有品質,才能得到社會各界的信賴與尊敬。
從100學年大學及科大提供的推薦名額可以看出,提供給高中生申請的推薦名額有1,972個,而給高職生的只有287個,其差別比例高達8:1。去(民99)年剛實施的統測推甄上大學,大部份國立大學願意提供給高職生的名額只有個位數,今年有些甚至只剩1個名額。這些可以去申請推薦的高職生,都是我們技職教育中優秀的孩子,國家把大量的經費資源投注高教,卻不願意給優秀的技職學子多一點栽培與機會。
社會對技職的輕視,不應該由技職學子來承擔,政府要肩負起願意投資培養高素質技術工作者的責任,也要對嚴重傾斜的教育政策加以改正,提高技職教育的品質與吸引力,讓技術專業得到大眾的尊重,以及其應得的經濟和社會地位。
(全國教師會高中職副主委)
新聞九
PISA退步 為台灣教育體檢
小心國際比較對台灣教育的影響
評論人■吳南嬿
自PISA 2009成績公佈之後,國內對於排名退步的部分大肆報導,但對於國內真正的教育問題,卻少有著墨。要知道,國際中各項競賽甚多,卻只有PISA成績能引起軒然大波。故PISA效應,值得拿出來探討。
就本質而言,PISA是由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所主辦的一項考試。而該組織的成立,是以經濟發展為目標,故PISA背後的一個重要本質是經濟及競爭力。此外,由於參與PISA的國家眾多,由此產生各國排名,引發各國之競爭心態,進而對國內的教育系統造成壓力。如果國內過於看重PISA成績,並為PISA而改變教育方向,國內就可能會出現教育主體性逐步喪失的危機。事實上,由於過於看重PISA,瑞典教育過去所重視的教育機會均等、民主、包容及批判性思考等重要的教育價值,出現危機。
雖然PISA這樣的國際比較數據有其危險性,但也不可否認藉由它所蒐集到的數據有其參考性。像蘇格蘭對於PISA的態度是不管排名,仔細審視PISA所蒐集的資料,先確定這些數據是否真的反應出該地區的教育問題,才會考慮是否要做出因應。
總之,對於像PISA這樣的國際比較,唯有用批判性的態度,去對其所提出的各項數據一一審視,才能對國內教育有所助益。否則,一味地談排名,隨著它起舞的結果,對國內的教育有害無益。
(全國教師會外事部主任)
新聞十
陸生來台法案 一限二不過關
中國學生來台 認知問題費思量
評論人■吳忠泰
自馬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的陸生來台,在99年8月完成立法,包括大學法專科學校法都完成相關立法,預計最快自民國100年3月起,中生將開始常態性的進入台灣高等院校。
民國80年代,中生就已經有少數以交換學生型態在台灣就讀,但很明顯的跟台灣學生進入中國就讀不成比例,相關權利義務規範也不成系統,這次立法將教育給予開放,從大方向而言,是必要的。
然而由於國內正進入高教過剩、招生困難,而高等教育也因校數太多而每生可分配資源達到最低,致使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出現幾個認知問題。
第一,目標是招到優秀學生來台或是要填補私立大學的招生空窗?各方認知有所混淆。在中國崛起、強烈自信的年代,前者不易達到顯著效果,而後者在管制數量逐步開放的進度上顯然也無法滿足各私校,而目標又牽涉到有無以額外資源當誘因,我們毋寧相信這是正常化的過程,而非入侵或反客為主的開始。
其次,在野黨將教育開放視同精神國防洞開,很有敵情觀念,卻往往言過其實,一個人的成長受周遭大環境改變大,要以一個人的意志翻轉週邊的情境難度太高,先進國家提供高等教育給國際社會,從來很少擔心被影響社會安全,我們也認為這違反近悅遠來的原則。
倒是接受不少政府補助的私立大學,在正式取得招生的空間之後,不能因學生來源不同而有差別待遇,這應該被監督,尤其初期為了創造友善而扭曲了校內資源分配,容易引起青年學子的不平;而有人提議中生來台應比照成功嶺受訓模式,事先給予社會民情先修課程(類似認識台灣國中版),以快速縮短認知上的差距,應被納入後續執行上的考慮。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