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笨蛋 不在考 在不會教

笨蛋 不在考 在不會教(張大春)
2011年 03月08日

每有關於各級學校教育內容之增加或修訂的新聞發布,舉國上下口徑齊一、從無例外,反應必然是:「考不考?」這是極為低能、弱智的一個集體反應,一個意識形態;然而我似乎找不到任何一個人或一個教育單位出面指摘。人們都以為八股取士的時代過去了,也都痛恨升學主義宰制真正的學習,可是一旦碰上教學教材問題,所念茲在茲者,還是考試。考不考?考不考?考不考?

舉國供奉著考試的邪靈,卻齊心齊力替那邪靈化妝。為了讓考試看起來不那麼可怕,首先就是犧牲教育的內容。課本看起來花俏又簡單,考題看起來靈活又有趣。住家社區附近一小廟,也有了重大的在地文史價值;拼湊古典語彙的流行歌詞,也成為貼近學生娛樂口味的範本;只要有足夠的經濟支援,只要充分縮減休閒時間,還可以讓諸般也已建立起考試體制的才藝活動成為升學的敲門磚。
最可怕的是思維邏輯,我們的教育當局和大考中心總是強調「要測驗出學生真正的實力」,然而主其事者非但不追究「真正的實力」所謂云何,只一逕頑強地相信測驗。時時研議、年年改制,但每逢檢討,必定抬出幾個空洞的語詞來支吾應付──考題要「靈活」、「生活化」、「不求死記」,「重視理解能力」……長年細心觀察各級考試可知:考題是不難,但是能拿頂級分的考生只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謹小慎微」而已。
3月初教育部公布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草案,要求高中生每學期必選一學分的四書。教育部次長陳益興掩耳盜鈴地稱此舉為「文化涵養課程」,「目的在提升學生品德教育」,以及──全國師生家長最關切的──「不計入國文科文言文比率,也不列入學測、指考範圍」。消息一出,教界譁然,不滿獨尊孔孟者有之,質疑必修之不考者有之,以「孔孟之學平易近人」辯護其價值者亦有之。
將四書歸為「品德教育」而聲言「不考」,教育部卻留下一個伏筆:「國文課本裡原有的論孟文章,還是有可能出現在大考的考題中。」這話暗藏玄機,「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國文課本裡原有的論孟文章」沒說不可以是「互文」,如此則號曰「品德教育」的四書教學,不就是「國文課本裡原有的論孟文章」最貼切的詮釋架構了嗎?考題的確可以不從新增教材裡出,可是完全無礙於新增教材作為深化儒術推廣的註腳。至於「讀四書以涵養品德」,又是何等倒退的思想和虛假的遁辭?

教四書同冷飯熱炒
為什麼還是儒家?還是學庸論孟?恢復四書教學除了證明我們的國文學界只會單一品項的冷飯熱炒之外,也間接顯示這些長年把持教學綱領和方向的蛋頭學者們實在沒有開拓方方面面之古典教材的能力,只能在他們自己最熟悉、最簡陋以及最懶惰的層次上,把看來最安全的倫理論述更無趣地傳遞一次而已。教育部的想法膚淺得不值深究:對岸在全球各地遍植「孔子學院」,內地百姓則爭看于丹說三十二條《論語》,那麼,在我們這個一方面號曰中國文化復興基地、一方面又全力去中國化的小島上,能孕育甚麼儒家論述來呢?還是端出那一鍋糗糧來炒一炒好了。
你不想吃冷飯?可是只要你死心塌地維護著考試入學,就等於還在聲援那一批學界的懶鬼,他們隱藏在教育部的政策保護傘底下,把先秦諸子搞得簡陋不堪,唬爛你:「老子講的是『外王之學』……莊子講的是『內聖之學』。」又唬爛你:「論孟講的是讀書、交友、道德規範、講求中道,生活裡都用得到。」(台大中文系何寄澎語)可是別忘了,尊儒一向是當局「安全愚民」的執政戰略,這一套戰略的對象就是自己的人民,教授先生們則一向甘於作為它的工具,以便受聘於書商編教材、賺外快。

張大春《果然有話》
作者為作家

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233208/IssueID/20110308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