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對於學校紅布條文化的反省

對於學校紅布條文化的反省
2011-4-29
台灣立報

■鄭建信
這幾年,經過各地的國中小,經常看到在其圍牆上掛滿了「紅布條」,宣揚學校大大小小比賽的豐功偉業,如「全國冠軍」、「全區最佳」、「亞太優勝」、「世界盃」,一個比一個眩目的獎項,似乎彰顯出學校教育的成功。

筆者認為,學校這種外部行銷的做法,在家長的心目中確實產生加分作用,家長們相信得獎無數的學校,裡子應該差不到哪兒去。因此,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給這樣的學校,「紅布條文化」一時蔚為少子化招生的熱潮。

然而,紅布條的內容,應該是貨真價實,經得起考驗的。基於鼓勵孩子的好表現予以宣揚,本來是件好事,但是,當孩子的成就,被大人不停地放大時,表面上看來是鼓勵學生,實際上,卻是一種為了學校行銷而消費學生的方式。

首先,筆者以教育現場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分析「紅布條」背後的一些狀況。其一,有些學校為求成效,挑選各項比賽選手後即採集中式、菁英式的訓練,校內資源全部集中於這些優秀的學生身上,經過密集速成的培訓過程,一再展現傲人的成績,然而整體學生的素質、能力並未跟著提升。

其二,學生的成就並非完全是學校教育的成果,其中有許多是利用課餘在校外才藝班,補習班的努力所得的成果。如數學、鋼琴、美術、舞蹈等比賽,多是家長陪同學生長期投注心力,這些競賽能力不是由學校社團栽培而來,應將榮耀歸功於學生及家長,在校內褒揚即可,不該將之列為學校對外宣揚的績效混淆家長視聽。

其次,「紅布條」若是「名不符實」或是「過度放大」,對這些被表揚的同學,負面的影響恐怕不小!筆者以為可從下列幾個層面分析:

一、太容易得到的獎勵,降低學習的樂趣:當「學習目標」與「獎勵」連結時,「獎勵」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學習目標,適當難度且具挑戰性的學習目標,較能激勵學生努力,學生達成目標獲得學習的成就感,產生更強烈的學習動機。一旦學習目標太容易,會使學生失去學習動力,甚至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舉個例子來說,如果選擇一個較冷門的比賽項目,或者參賽人數少,幾乎是只要參賽就有前幾名,孩子也可能只是新手上路,首次參賽,大人高興得張燈結綵大肆宣揚,對孩子未來的學習卻沒有幫助。

二、過大的獎勵,取代了內在誘因: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給予獎勵,希望他能夠維持最佳的表現。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正增強」,它的目的在使個體自發性出現的行為,能因為獎賞的增強作用,而增加出現的頻率。但是,當獎勵過大時,孩子會認為,我的努力其實是為了這樣子的獎勵,而不是因為我自己想這樣努力。也就是說,當外部誘因過大時,很容易就取代了內在誘因時,心理學上對於這種現象稱之為「過度辨正」。

三、空洞不實的獎勵,讓孩子害怕失敗:有些孩子受到父母、師長經常性的讚美,可是隨著年紀漸長,反而出現一些患得患失的現象,一方面想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一方面卻又不敢接受挑戰。對於自己不容易掌握的情境,學會了用一種「不努力」的態度面對,為什麼呢?因為,長久以來習慣被讚美,當你用「不努力」的態度面對時,表現得好是自己聰明,表現不好也只是自己不努力。我覺得,空洞不實的獎勵,不但無法鼓勵孩子,反而讓孩子不敢正視自我,不敢接受學習上的挫折。

因此,花費動輒上千元的紅布條,掛在校門口,除了可以達到學校行銷的目的,對於這些當事人—孩子,能有多少的正面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的省思。如果家長太相信「紅布條」,學校也就專務於紅布條的經營。「速成教育」將取代耗時費神的基礎教育工作;「菁英教育」將佔據一般學生的教育資源。學校與企業同樣都應該重視行銷,然而,教育工作本該有十年樹林、百年樹人的遠見,如果急就於將學校牆面掛滿紅布條,恐怕成就了學校行銷,卻戕害了教育的根本。
(教師)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