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團結的新時代開始了
2011-05-02 中國時報 【陳柏謙】
即便官方統計數字呈現一片欣欣向榮,多數台灣勞工卻依然處在無感復甦的寒冬中,這也使得今年五一台北街頭顯得格外熱鬧繽紛,一天中兩場遊行、兩場請願;亦是連續三年上萬勞工在這天走上街頭發聲。
然而,今年勞動節還有一項意義重大的里程碑值得所有台灣勞工關注,亦即完成大幅修正的勞動三法將正式生效。其中被戲稱「軍政時期活化石」的工會法更是自民國十八年以來首次修正。
嚴格來說,修正後勞動三法仍有很多進步空間,例如雖允許教師組工會卻又剝奪其爭議權,又如在部分產業工人爭議權行使附加如「冷卻期」、「強制仲裁」等新的束縛。但真正影響深遠的,還是對長期限制工人自由集會結社組織工會的框架有了一定程度鬆綁。根據新法勞工終於可以跨越場廠、企業範圍組織實質「產業工會」。而只要勞工能把握契機,這個巨大轉變將使台灣勞工團結疆界出現全新的想像空間。
舊工會法框架了一個僅能容許工人以廠場、企業為團結基礎的法律環境,關鍵性地決定台灣工會樣貌與組織策略。制度限制了工人團結基礎,但也同時提供工人在當時組織的方便性,也因此,即便在工運最風起雲湧的八零年代末期,工會組織疆界始終未能跨出場廠,這也直接造成台灣工會平均人數一直未能突破千人。而僅以廠場為團結基礎的弱點在資本外移與產業轉型過程中顯露無遺,工會不但無法站在產業整體層級的高度與雇主平等協商,也更易受到資方管理權直接控制而遭瓦解與介入。
如此困境並非台灣獨有,以大型企業為主力的韓國工人運動,雖曾成功為工人爭取到與經濟發展相對應的薪資成長,更享有「戰鬥性工會」美稱;然而,企業工會弱點同樣在資本紛紛採取外包、派遣、定期契約等非典型僱傭後岌岌可危。這支規模日漸龐大的新興邊緣勞工無法被企業工會吸納,工會戰鬥性對韓國資方而言也就顯得越來越無影響力。也因此唯有打破勞工對團結疆界的限縮,讓團結基礎提升至產業甚至整體受薪階級高度上,才有機會在資本高度流動的全球競爭環境下重整工人隊伍與力量。
值得期待的是在新法上路第一天,幾個受雇人數超過數十萬人實質意義上的「產業工會」即已紛紛達陣:以高科技產業勞工為基礎的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以及以電信通訊產業勞工為基礎的通信網路產業工會一北一南分別成立;而十七個縣市的教師工會也在這天宣告成立。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更多過去不曾有過集體勞動力量的領域,如醫療、保全、餐飲服務等產業都能夠在這次重要契機中起而效尤,讓今年五一成為日後標誌台灣勞工史上最關鍵的一個勞動節。
(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生)
勞工無感生活改善 只好5.1爭補假
2011.05.01
【聯合報╱古允文/台大社會工作系教授兼主任(台北市)】
今年的五一勞動節巧遇星期天,之前政府釋放一連串加薪的訊息,塑造出景氣樂觀的前景,有意無意間淡化了每年此時工運上街的緊張氣氛。無奈,為了周一勞工是否有權補假的問題,讓原本略微和緩的氛圍又焦躁起來了。
補不補假真得那麼重要嗎?這讓我想起英國勞工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的George Howell,他生於一八三三年,學歷不高,十二歲就離開學校,與他父親從事泥水匠的工作,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但他仍運用周日的時間大量閱讀,是個苦學出身的人。
由於泥水匠工作辛苦,他曾遷到倫敦想轉行當鞋匠,但找不到工作,也就是在這時受到馬克思與其他社會主義者的吸引,開始投入勞工運動,努力爭取每天最多工作九小時的勞動立法。他於一八七八年出版的代表著作之一《資本與勞動的衝突》,就詳述了英國勞工運動與工會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發現放不放假還真重要!
一方面這代表著一個合理而有尊嚴的工作條件;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計算薪資的基準,否則加薪了、但工時卻延長,依舊無法讓勞動者真正「有感」生活水準的改善。
然而,在全球化過程中勞動日益彈性化的發展趨勢下,經濟生產已經大幅向資本的一方傾斜,當代勞動者所集體關心的議題,不論是失業、非典型就業、窮忙、不穩定就業、工時延長、爆肝過勞…,大體都是這樣趨勢下的產物。
尤有甚者,政府政策有意無意間也強化了這個趨勢,諸如新自由主義理念影響下的組織再造與業務委託外包,雖然減少了公部門聘用的勞工,但工作機會轉移至較低薪而不穩定的民間部門,影響到的則是剛剛要進入職場的年輕勞工,強化了青貧與非典型就業現象。
不僅如此,傳統白領與藍領勞工之間的區分,也日益模糊化了!
責任制的影響,在白領勞工尤其明顯,幾起高科技研發工程師、社工員、實習醫師、與大學教師的猝死事件,也讓我們關心白領勞工的過勞問題。雖然這些白領勞工有著人人稱羨的頭銜,但其本質仍是受雇於他人的勞動者。
這些都滋養了台灣勞工運動的形成,每年的勞動節就成為大家抒發壓力的機會,但我們能改變現況嗎?
George Howell說,當我們(當時英國的勞工運動者)知道自己企求成為自由國度裡的自由公民、也理解到我們的優勢是透過組織的力量時,資本與勞動衝突天平,有可能回到勞動這一端。
可能有人會覺得他實在太樂觀了,十九世紀的英國也不同於今日的台灣,若是如此,五一勞動節要不要補假也就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