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十二年國教 看不到視野與配套

十二年國教 看不到視野與配套
2011-05-30 中國時報 賀陳弘

教育部長表示,十二年國教是因材施教,不能有教無類,國人聞之大驚。部長怎能不知道,孔子是第一位提倡平民教育的人,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是平民教育的一體兩面!這句話也顯示缺乏國際觀。先進國家的後期中等教育,都落實性向與職涯探索,絕不以教育部規劃的考試成績去分發學生。十二年國教,至少有四個觀念。

一、恢復國中正常教育。過度激烈的升學競爭,使國中教育畸形化,辦學好壞以升第一志願比率為良率指標,分級篩選學生,配上重覆規格化製程和統一品管,教育淪為升學工業。一個好的產品在私立高中的市場上價值一六六萬元。以此推算,每年總產值數百億元以上,壓得預算相似的國中正常教育踉蹌倒地。副產品是品德教育空洞化,大規模的霸凌成為國中生生理心理常態的宣洩口。

二、恢復社會公平正義。在過去,窮人家孩子努力讀書,考上好高中,可以改變命運。現在,升學競賽成為一種職業運動,單憑意志和苦練的業餘選手,已經難以和經費(家庭後援)及專業技能(補習班)充沛的職業選手競爭,窮人家孩子多數敗陣,去讀學雜費昂貴的私立學校;教育部統計,中低收入學生就學貸款人數增加了二十五%,只是冰山一角。中上家庭子弟則扶搖直上,接著進入低學費的國立大學。目前的十二年國教方案採計國中在學成績,篩選前三十%進入公立高中,後七十%放牛入學,不但未能消弭社會階級,反而是複製深化,全非緬懷當年考試最公平的場景。

三、注入知識經濟活力。五十年前實施九年國教,為台灣後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整個世代充裕整齊的技術人力,具有標準化的基本數學與語文能力。世界上許多國家想學台灣的代工出口經濟,卻無法在教育上準備好。半個世紀過去,台灣經濟發展走到了分水嶺,從整齊劃一高良率的代工製造,必須走向絕不可以「Me too」的創新模式。十二年國教的歷史任務,便是創新教育典範,由「應試教育」走向適性學習,為國家培育一整個新世代的知識經濟人才。目前的升學競爭,窄化人才規格,窒息創造力;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和能力低落,大一整個年級幾乎都處於長期升學競賽結束後的休息逸散狀態,並且波及大二大三的學習,升研究所也去上補習班。大學應當為知識經濟培植樂於追求知識的人才,但其根基已在國高中階段腐蝕,知識經濟動力疲弱。

四、明辨菁英教育。高中職大規模能力分校,不但不是菁英教育,而是糟塌菁英。明星高中只是把成績好的學生集中所形成的亮點,並沒有提供菁英教育所需要的特殊課程、環境與師資。一些學生後來功成名就(理所當然),社會卻極少注意在亮點光環中被燒成灰燼的菁英種子。教育部與全國教師會的統計顯示,將菁英分散至社區高中,三年後的大學學測成績優於集中在明星高中。一所每個新生都是PR99的高中,三年後只有四○%的學生維持在前一%,更有二○%的學生滑落到全國前二○%以下,三年明星夢醒,落差極大。菁英教育應當是在正常高中職的大環境裡,甄選少數班級給予特殊課程與師資,善加培育,不是大規模篩選集裝,打上名校Mark,自生自滅。

馬總統元旦宣示推動十二年國教,具有劃時代意義,教育部推出的方案卻是新瓶舊酒,完全不了解時代發展。更要提醒,十二年國教不只是中教司的事,必須高層整合大學招生改進方案(例如繁星計畫)與教學卓越計畫,產業發展規劃,技職轉型精進,國際參照接軌,更要籌措穩定的經費(每年至少一百五十億)。遺憾的是目前的教育部方案,價值觀糊塗,看不到視野與配套,卻全盤陷於如何採計國中在校成績之餖飣,成就必小,遺禍將大,可嘆其淪為假的十二年國教。(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新竹市家長聯合會前理事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