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師會新聞稿 100.06.13】
澄清聲明:十二年國教不採計學生在校表現的關鍵,是配套措施的時程──達成年度不要變成市場喊價
一、本會並不支持採計在校成績作為「升學比較」之用
6月13日媒體報導,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規劃方案」決定自103年不再採計學生在校成績,比上個月的規劃提前6年。但同時報導本會政策部詹主任認為「不採計在校成績,國中會擔心學生不學習,程度差異更大」。該報導可能使外界誤解本會支持採計在校成績作為升學比較之用。
本會政策部所指為國中現有之憂慮,亦為各種公開徵詢意見的場合,相關出席人士普遍之擔憂。
但本會自三年前參加「免試入學方案」的研議,自來就不斷發言提醒:
「採計在校成績僅是過渡時期的作法,必須透過各種配套措施逐漸到位,隨著免試比率逐提高,同時間逐漸降低採計在校成績之比率。只要採計比較在校成績的數量無法降低,就應該立即停止提高免試入學比率,最終不應採計任何在校表現作為升學『比較』之依據。」
二、支持「漸進」,而達成時程決定於各種配套措施的明確時程
本會了解教育制度和觀念之變遷並非一夕可成,因此贊成「漸進」的作法,並透過各種配套措施加速漸進之速度,以避免學校、師生家長難以適應,產生過多反彈,反而阻礙十二年國教之進程。
本會亦不斷告知教育部及社會大眾,不論之前的「免試入學方案」或現在的「十二年國教方案」,配套措施都要有「明確的時程」(及作法和經費評估),整個方案的時程才會有「步驟感」,若要將整個計畫的時程提前,本會樂觀其成,但必需同時調整各種配套措施之時程。但教育部似乎一直提不出各種配套的時程,以致使整個方案的時程在公聽會或媒體討論時,無法呈現步驟感,也使整個目標之達成時程,似乎變成類似「市場喊價」的過程。
從上個月的「109年達成」到今天報導的「提前至103年達成」,教育部應該說明的是各種配套措施之作法和時程,例如各界最關心的「調整高中職學校及資源分佈」,避免入學機會之不均;「如何調整國中小課程和人力配置,使學生有適性學習的環境,以化解國中的疑慮」;「如何資源到位,落實補救教學」。
如果沒有各種配套措施具體的規劃調整和時程,爭論那一年開始不採計學生在校表現,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