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集:外部評鑑不可恃
2011-11-24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羅德水
關於教育體系內各種委員會的組成,長期以來流傳著一個不由分說的主流說法:若委員會內同一類別的委員太多,很可能形成互相包庇、利益共生、尾大不掉的現象,為了防止委員私相授受,必須引進外部委員以為制衡。
按此邏輯,相關教育關係人異口同聲地指出,學校內的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成績考核委員會,以及縣市政府的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等,由於成員多數為教師,勢必「師師相護」,因此必須增加「學者專家」、「社會公正人士」等外聘委員,方能進行專業審議;依循同樣脈絡,官方亦篤信唯有推動外部評鑑機制,方能有效強化教師專業知能、淘汰所謂不適任教師,並提升教育競爭力。
事實上,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由,官方早已磨刀霍霍準備修法降低專任教師在前揭各種委員會中的比例,並推動官版教師評鑑,而這些作為都是建立在所謂外聘委員、社會公正人士、外部學者專家具有專業性,而且可以獨立行使職權的假設上,值得討論的是,這樣的假設禁得起檢驗嗎?
觀諸近日越演越烈的學校營養午餐弊案,根據媒體報導,就有涉案校長以他校外聘委員名義跨校收賄,檢調甚至懷疑連午餐評鑑委員都有涉案可能,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外聘委員當真比較專業嗎?社會公正人士真的公正嗎?學者專家就能確保獨立行使職權嗎?
事實上,迷信外部評鑑與外聘專家能帶來專業把關者豈止教育體系?公部門各種委員會之組成、公共工程之發包、專案計畫之審核等,無不引進學者專家等外部委員,意在以所謂學者專家之名包裝、營造各種委員會的專業正當性,彷彿有了外聘委員就是防弊興利的保證,實則,多的是以專家學者、公正人士之名擔任外聘委員卻因收賄而遭法院判刑定讞者,至於曾經獲得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的校長、推動品德教育有功、友善校園評鑑績優之學校,此前亦曾陸續傳出不少校園弊案,足見所謂官版教育評鑑之不可恃。
無可諱言,社會輿論之所以會有外聘委員較為專業,以及同校教師容易「師師相護」的質疑,很大程度或許是部分學校對動見觀瞻之個案處理不符社會期待所致,要從根本扭轉這樣的偏見,教育工作者除應勇於戳破外聘委員較為專業的假面外,更應發揮專業自主與內部自律,無論是出席校務會議、擔任教師評審委員、教師成績考核委員、學校營養午餐委員等職務,均應秉持專業獨立行使職權,方能提升各界對教育內部評鑑的信心。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