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育捐政經察考

教育論壇:教育捐政經察考

2011-12-20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羅德水

由公共電視等媒體共同主辦的「2012總統大選電視辯論」,12月17日輪由公民團體提問,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提問內容如下:

在少子化趨勢之下,還願意生育子女的夫妻,更應該獲得國家的協助。部分企業因應全球化腳步,改變了雇用方式與工作型態,造成受雇者的處境越來越不利。政府長期運用各種方法協助企業,十多年來藍綠都曾執政,國家整體經濟成長了,多數受雇者薪資水準卻不升反降。請問總統候選人,你們支持為了讓特定企業負起必要的社會責任,徵收教育捐嗎?如果你支持,請問具體內容和推動期程為何?如果你反對,請問你如何協助工作性質不利於教養子女的受雇者,以及採取哪種方式讓這些企業主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對此一提問,蔡、馬、宋3位候選人雖同意朝增加教育預算的方向努力,惟並未明確承諾開徵教育捐,甚至抱持疑慮。有關教育捐訴求其實並非始自今日,早在1998年反高學費運動時,NGO就曾明確主張對企業開徵教育捐或課徵紅利稅,當時官方主要反對理由有二:可以透過提高教育預算的方式增加教育經費,無須課徵教育捐、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學費應市場化、自由化,反對理由恰好與3位候選人前後呼應。

難免有人不解,教育議題經緯萬端,教師組織為何只提教育經費?或者要追問,就算要提高教育經費也應從增加預算比例著手,為何非得開徵教育捐不可?在此,實有必要針對這個涉及合理分配經濟成長果實、租稅改革、企業社會責任、教育與階級關連性的複雜議題,進行初步討論。

一、教育成階級複製幫兇:

眾所周知,促進階級流動是教育的重要社會功能,然而,十多年來,歷經國、民兩黨新自由主義教育政策,台灣之教育已日漸商品化、市場化,中小學教育支出長期不足已不待言;高等教育方面,在錯誤的評鑑方式下,更出現巨大的資源分配落差:少數學校幾乎占盡國家教育資源,其餘學校則苦無合理經費提升教育品質,教育之公平性已蕩然無存。

尤有甚者,教育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申請助學貸款者不僅比例日高,且其中就讀專校者明顯高於大學,就讀私校者又高於公立學校,至此,教育不僅已經逐漸失去其原有促進階級流動的作用,甚至反過來成為鞏固優勢階級利益、擴大階級差異的幫兇。

二、財團治國租稅不正義:

針對教育經費不足一事,3位總統候選人顯然以為只要提高教育預算即可交差,無須另行開徵教育捐,殊不知,台灣目前之賦稅結構完全向資本家與富人傾斜,相較於受薪階級勞動所得必須核實課稅,政府則透過立法給予財團各式各樣的租稅減免優惠,在國家稅收絕大比例由勞動階級負擔的態勢下,所增加的教育預算無疑還是來自受僱者所繳納的稅收。

易言之,教育預算之增加並非單一課題,尤其與租稅改革密切關連,我們以為,在政府未能完成符合公平正義的租稅改革前,對企業課徵教育捐或紅利稅,不僅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甚至只是稍稍補足國家浮濫對企業減稅所短差之稅收而已。

三、企業是勞動力使用者:

長期以來,新自由主義以「使用者付費」為名替高學費擦脂抹粉,然而,勞動價值與工資之間的差異,亦即剩餘價值,正是資本家利潤的主要來源,各級學校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勞動力給企業主,學校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職訓所,依所謂「使用者付費」原則,教育捐或紅利稅恰恰正是企業主必須支付的員工教育訓練費用。

進一步言,正如劉欽旭提問所指出的,官方透過薪資補貼等措施提升企業在全球化下的競爭力,卻乏相對應變措施,致使勞工獨自承受高失業、低薪資、以及勞務派遣的苦果,毫無疑問,不穩定的勞動關係不僅直接影響家庭收入,更連帶影響勞動家庭子女的受教權益,越來越多的勞動家庭陷入低所得與低教育成就的惡性循環,而這些原本應由企業與資本家支付的成本,卻由教育體系,特別是學校教育所吸納,企業難道不必善盡其社會責任?

綜上,教育捐表面上似乎只是增加教育預算的一個作法,實際上,其背後既有複雜的教育政治經濟關係,更攸關教育能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此次教師組織的大哉問雖未能讓人民看到民選總統應有的高度,不過卻因此暴露了資產階級政黨及其候選人的本質,或許也勉強算是善盡其公民責任了。

(全國教師工會文宣部主任)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