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集:傾聽只是第一步
2012-2-23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羅德水
素無中小學教育淵源的蔣偉寧,接任教育部長以來多方傾聽建言,這本在情理之中,也符合歷任教長作法與各界期待,問題是,接下來呢?
毫無疑問,再多的溝通與傾聽,教育施政終將面對資源分配與價值選擇,依此,更值得關注的顯然是,蔣部長選擇什麼價值體系看待教育教育議題?又希望藉由教育施政達成何種教育理想?
竊以為,教育部長首應確立看待教育問題的中心思想,基本上,這牽涉到幾組價值體系的取捨,諸如,進步的?保守的?普及的?菁英的?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教育應該公共化?還是市場化?說到底,重大教育議題之所以每每引起爭辯,也正是出於不同教育價值的選擇與競合,或云,蔣部長作為台灣學校教育體制下的優勝者,教育基本思維或許傾向穩定既有結構,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期待教育施政回歸以下主軸。
一、堅持教育主體與教育專業:檢視過往經驗,教育決策不時因外力影響而致荒腔走板,消極而言,教長施政重心應以確保重大決策不被非教育因素干擾為要,積極來說,尤應堅持教育專業、勇於與反對者對話,以擴大社會共識。
二、系統性思考教育問題:教育問題之所以複雜難解,要係絕少有單獨存在的單一議題,以備受關注的12年國教為例,表面上係為解決國中升高中的升學問題,實則,升學技術的選擇牽動國中教學正常化,而高中職生源的常態化尤其攸關高中職均優質化工程,準此,容許明星高中維持高比例特色招生,已然嚴重衝擊12年國教所設定之基本目標,教育施政沒有四處討好的可能,期待蔣部長擁抱進步價值。
三、合理分配教育資源:這又牽涉到二個層面,其一,若現有經費不足,應該以何途徑增加總體教育經費,教師與學生團體長期主張的課徵企業教育捐以用於教育是否可行?又要如何落實?其二,如何更為公平合理的分配有限教育資源?以高教為例,是繼續犧牲多數學校師生權益以成就少數名校?或是重新檢視、制訂可以相對兼顧公平與效能的資源分配機制?
四、教育施政應促成社會進步:十多年來,台灣的教育政策日漸商品化、市場化,教育原有促進階級流動的功能式微,反成鞏固既有社會結構的幫兇,教長必須思考,如何透過教育施政以促進階級流動與社會進步?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