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年貧窮化:誰在鞏固名校霸權?
2012-3-23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
林柏儀
大約從上大學的時候開始,我開始對改革學校教育的種種問題,頗感重要。從那時開始,每當逛書店時,總是會留意架上有那些關於批判教育問題的出版品。除了學術性的相關著作外,也經常會看到一些精彩的通俗著作,不少都寫得比學術著作精彩。今年2月底來到香港,看到了古永信的《不看後悔 學校霸權的真相》,也算是這樣的一本小書。
不同於一般批判教育書籍經常有的內容過於廣泛的問題,這本書集中討論的是香港「名校霸權」的問題,以數十篇短文串起霸權下的各種教育亂象。這本書以香港的現象為切入點,但實際上相關狀況已遍布全球,對台灣也頗有參照價值。
作者指出,當代香港追逐、崇拜「名校」的現象,已經不只是單純的一個學業競爭結果,或代表這些學校真的提供超水準的教育品質。相對地,名校之所以如此能讓人人嚮往,通常是因為這些學校在歷史上原本就佔有了優勢,網羅了學業成就較好的學生,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校友」。於是乎,這些學校能繼續招募到較優秀的學生,專注訓練其升學考試,於是又在會考上創造佳績。「學校之間在師資和設施上的差異未必很大,但之所以某些學府能夠成為名校,是因為他們成功網羅在市面上為數不多、具以上『神級』特質的學生入讀。」
這個優先搶佔好學生的「富者越富」效應,使得名校的地位能始終不墜。特別在「少子化」、學校間日趨競爭招生的今日,更是如此。「若成為家長心目中的好學校,學生、資源便逕自湧來,盡享學校霸權的優勢;相反,若被視為次等學校,輕則在努力『拉客』和受著家長的面色下艱難生存,重則更落得縮班殺校的下場。」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名校,建立霸權,已成為今日不少辦學團體最終極的使命」。
然而,所謂的名校霸權,卻是讓社會大眾吃盡苦頭,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作者觀察到:「今時今日,讀書不僅是小孩子的事,更是家長的事。從BB班(註:幼兒班)開始,父母就需要輪迴到做功課和預備測驗考試的日子,直至子女完成中學課程為止,可算是由傳統教育的『個人責任制』扭轉為『家庭責任制』。」
為了進入名校,這準備的動作可不只在中學、小學,甚至向前延伸到了幼兒階段。「……要你的子女進入名校小學,便必須確保小學面試前,閣下的子女已經口齒伶俐為人世故兼且擁有一款或以上的技能,這樣才有較大機會受到名校的青睞。所以今日的父母、BB剛出世已需要報名排隊讀幼兒班、不足兩歲已經要上play group、四歲已開始學習令家長O嘴的冷門英文生字,並且還要學琴學跳HIP HOP學唱歌學打功夫,將香港人的學習年齡推前至兩歲前。」無怪乎,作者引用調查指出,養育幼兒階段的港人,每月花費在給子女課外才藝活動上的費用,平均高達6千港元以上,甚至不少子女是課外花費超過1萬港元的「萬花童」(目前每1港元約等於3.8新台幣)。
除此之外,為了進入名校,還有許多直接間接的費用。越來越多家長開始投入購買名校學區的房地產,只為了增加讓子女優先入讀名校的機會。另外,名校本身收取的學費,也逐年不斷調漲,讓辦學成了門能賺錢的好生意。例如知名的聖保羅男女中學,在近10年前轉換為「直資學校」後,中學階段的收費是每年5萬2千港幣,小學是6千港幣之高!(這很可能就是所謂「明星學校私有化」的一種結果,不得不慎)這樣的學費甚至高過了各大學的學費,儘管如此,卻絲毫不減家長願意付費入學的動力。彷彿鍍上了高學費金箔的名校,其文憑比過去更加金光閃閃,是項絕對划算的投資。
綜合來說,這本書揭露了近10年來,香港社會的名校情節如何越演越烈,不但造就孩童的學習壓力,甚至逼迫家長一同投入,還造成劇烈的經濟負擔。競爭的時間也從中小學向前延伸,到了幼兒階段的課外學習。一篇又一篇的短文,從各個不同的面向切入了光怪陸離的名校現象。就批判教育問題的通俗讀物而言,是本掌握最新現象但又不失見地的著作。
然而,讀者或許難免會好奇,所謂的「名校霸權」已經讓學生得從小接受競爭之苦,甚至賠上了家長的親子時間和金錢,也讓學校成為培育學生參與考試的沉悶場所。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它始終不墜,逼得社會大眾得參與這場瘋狂的競爭遊戲呢?
對於這個「探源診斷」的問題,作者的處理相對少了些,儘管並非完全留白。他指出:「在香港這個只講求效率和低想像力的社會,撇除炒樓炒股賣金賣電器,我們已再想不出任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所以除了中六合彩和中馬以外,大家已不會奢望奇蹟,而是腳踏實地的追求一些前人走過、被認可為穩妥、『有前途』的工作——亦即是來來去去醫生工程師律師等了無新意的理想職業。……在單一社會中,人人認為一旦考進名校,只要你努力讀書,便有頗大機會走上如預訂一樣的軌道,穩妥非常,有賺無蝕。」
但這樣的分析,將問題訴諸「只講求效率和低想像力」、「追求穩當」的文化問題,可能稍嫌不足。
名校霸權不會是無中生有。它肯定也是政府和社會菁英透過各種政策在歷史中促成的,並非單獨是種文化或觀念而已。例如說,「直資學校」的出現,是港府有意讓香港教育私有化,使得名校能夠販賣它的名聲地位,收取高額學費以維持優渥資源,自此永遠不墜。或諸如儘管直到今日多數中學皆已免費,但政府仍允許學校依學生學業能力來收取學生,使學校被劃分諸多「等級」,這也是名校能被鞏固的根本制度來源。是這些經濟、政治性的社會基礎,才讓名校霸權能越演越烈;換句話說,如果能分析清楚這些壓迫的來源,一一針對進攻,就有可能讓競爭進入名校的壓力,不再成為人們的夢靨。
或者從一個更鉅觀的角度來思考:倘若香港社會的青年失業率、貧富差距能夠縮小,並且使從事各種職業都能享有一定以上的生活水準,讓人不再有如此強烈的競爭壓力,那麼,人們對名校的需求是否自然會減弱呢?我想儘管並非全部,但肯定壓力是會減小的。而這是對名校霸權訴諸過度浮濫的文化分析,所忽視的結構課題。
簡言之,名校霸權不會只是種種現象,更不只是種文化,而是社會上佔有霸權的人們有意促成、維持的一種體制。有了社會中的霸權,才鞏固了名校霸權。要挑戰名校霸權,我們需要仔細檢視這資本主義社會霸權與它的關聯為何,並進行挑戰,才能真正改變問題。
《不看後悔 學校霸權的真相》揭露了名校霸權下的種種荒謬表象,只是個開頭;究竟表象背後的深層動力為何,還值得進一步的系統性分析。特別是需要回答:是那些不公義的社會制度和霸權勢力,鞏固了名校霸權?清楚分析了壓迫來源,就是變革的開始。
人類進步的歷史告訴我們:當受壓迫者清楚地知道了要改革什麼、反抗什麼的時候,歷經團結和努力,各種霸權帶來的壓迫總有消逝的一天。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社會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