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社區高中,才是答案

社區高中,才是答案

2012-05-02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時報 【宋文里】

終於聽到教育部蔣部長說他會考慮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就讀社區高中||事實上,他的意思,講得明白一點,就是會讓自己的孩子就讀住家附近的高中。

我很幸運在過去幾年中曾擔任教育部的「高中優質化」計畫之諮詢委員,走訪過三所執行這個計畫的高中,包括桃園縣的某國立高中、某縣立高中、和台北市的某市立高中這幾種看來性質好像不同的學校。每次的「諮詢」事實上都是由一位大學教授和一位高中校長配成一組,用大半天時間去視察該校一學期來對於這個「高中優質化計畫」的執行情形。

比較讓我覺得不解的是:當整個社會為了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問題而吵嚷不止時,特別是對於「教育部到底準備好了沒有?」而提出大量質疑時,教育部竟然都沒說仔細說明過:包括「高中優質化計畫」以及其他的多種大規模的課程改革計畫,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經開始陸續進行。而我所擔任諮詢的學校,至少在大部分硬體設施,以及少部分軟體設施上的改進都做得不錯||他們都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讓學校的圖書館、游泳池、藝文展示空間、E化教學、乃至教室建築、供電設備等等都實質上做到了品質提升的地步。

唯一令人遺憾的是:學校的學生來源,由於都是按照學測排名而入學的,因此,一到下課時,把學生送走的校車陣仗都很驚人。我問過每一位校長,有沒有辦法按照教育部的期望,讓學生的來源有較高比例是來自附近社區,而所有的校長們可以提出的數字,都說明了這個項目能改變的空間很小。學生們還是得從遙遠的四面八方來通學。

但是,有趣的是,在正式的諮詢之外,我也問過學校老師們住家的遠近,我們可以發現,老師們住在學校鄰近地區的比例顯然高過於學生,特別是那些已經成家,並且決定在該校長期任教的老師而言。

以上所說的對比還側面地顯現了一個少人注意的事實:既然老師們在選擇學校時和他(她)們的住家遠近很有關係,因此,關於所謂「明星學校」師資好壞的問題,在此就有了個間接的答案:好老師未必會集中於「明星學校」,而是會選擇在她(他)們方便上班的地方教書。

高中優質化計畫到底完成了沒?或說,十二年國教準備工作做完了沒?我們只能說,像這樣大規模的教育政策改變,要說什麼「準備完成」,那實在是強人所難,就像任何一場大型戰爭一旦發生時,沒有一個參戰國可以說它已經「一切準備就緒」一樣||因為那樣的話,除了是說謊之外,什麼都不是。我們有很多的準備工作還需要繼續進行:家長們要準備讓孩子能在社區附近就近上學(譬如可以想像:騎腳踏車上學的學生會增加很多);老師們除了已經可以就近上班之外,還需準備面對一班班來自自己住家附近的「鄰居的孩子」。

換句話說,老師和家長的接觸會變得更為頻繁||把孩子教好的壓力自然也會隨之增高。社區和學校的距離變小,以致學校幾乎就會變成社區的某種「智慧中心」||社區會更想要利用學校來辦活動,或學校更可以藉由一些活動而增進社區對學校的向心力。

我們必須用這樣的光景來想像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的情況。但在此之外,讓我再補加一個額外的想像方式||這種想像的來源其實是來自於我最近閱讀一些關於芬蘭教育的成功經驗||為了把每一個孩子教好,芬蘭的老師在面對一班二十個學生時,必須有能力為二十個不同的孩子出二十種不同的功課!我們說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曉得教育必須要「因材施教」、「人盡其才」,但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至今還會死抓著「明星學校」這樣空洞和自私的招牌名目不肯放手?而那些「明星學校」的同學們,請捫心自問:在高中就想當明星,是不是過於過於超現實了?(作者為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