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創造工會與社會企業雙贏的新模式

教育論壇:創造工會與社會企業雙贏的新模式

2012-6-12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工會為了服務會員,多將推動會員福利列為重要會務;延續三級教師會時期之會員福利業務,縣市教師工會暨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亦積極開發會員福利事項。

工會福利應引進社會企業

《工會法》中明訂,「勞動條件、勞工安全衛生及會員福利事項之促進」為工會基本任務,觀諸各工會辦理之會員福利,大多數透過與福利廠商簽約,以提供會員優惠商品為主要模式,近來在各級教師工會會務幹部努力之下,主動建構網路平台,積極開發合作廠商,並善用團購力量,教師工會之福利商品已日益多元,就教師工會成立初期而言,成績尚屬差強人意。

 

進一步言,教師工會除了應積極開發新型福利商品,佈建中長期之會員福利形態外,在構思會員福利業務時,若能引進「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適時協助各家「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更能兼顧工會之社會責任。

何謂「社會企業」呢?有別於將企業獲利或股東利益視為核心任務之一般私人企業,社會企業之經營更多的著重其社會責任,例如生產符合環保的產品、創造弱勢者的就業機會、採購友善土地之原物料等,職是,社會企業甚至以非營利組織之型態運作,很大比例的盈餘並將用於社會公益,明顯與追逐私人利益為主之私有企業不同。

準此以觀,社會企業完全符合工會的合作經濟概念,教師工會應善盡其社會責任,在推動會員福利業務時結合社會企業資源。

麥田見學專案的社會意義

目前國內外均有不少社會企業,例如,「台灣公共化協會」刻正積極於花東地區推廣公益合作性事業,就很值得各界予以支持。全國教師工會做為一個教育專業人員工會,則在去年9月與國內推廣小麥契作卓然有成的「喜願小麥」合作,邀請全國40所小學參加「麥田見學」培育計畫。

台灣雖然早已是米、麥雙主食的社會,但是,小麥幾乎全賴進口,使得一般人也習以為常,誤以為台灣無法種植小麥,事實上,台灣小麥可溯源自先民渡海拓墾時期,以麥為名的地名,如雲林麥寮,正是歷史的見證。

全教總之所以合作辦理「麥田見學」計畫,主要為為喚醒台灣社會對農業發展的重視,同時讓學校師生有機會親近土地、親近農業,透過教師專業在教學現場的實作,參加的小朋友們在校園中實地觀察小麥田,更結合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台灣北、中、南三大麵粉廠,一起參與協作觀察和後端加工參訪行程,讓教育融入各地產業資源,以實際的農作體驗「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縮短食物哩程的真諦。

「麥田見學」計畫不僅獲得媒體大幅報導,從台北市指南國小二年甲班學生超乎預期的精彩成果發表,更說明透過此一實作計畫,友善土地、有機農業的種子業已深植校園。

社會企業需要工會相挺

為了支持「喜願小麥」的社會企業理念,全教總並透過會訊等組織通路,協助推廣友善種植的各項本土麥製品,因為社會企業既不像大企業有雄厚資本,又要善盡使用本土原料、晉用弱勢員工的社會責任,其生產之產品若無廣大消費者支持,必然增加其營運成本,長此以往,亦不利於社會企業之永續經營,從而使消費市場更為強調競爭與績效的大企業壟斷,而企業主為了獲利,更有可能因此造就更多的血汗工廠,形成勞動權益與消費權益雙輸的惡性循環。

必須承認,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底下,現階段工會的力量自然遠遠不足以撼動大企業瓜分市場的態勢,然而,工會做為一個眾多會員的集合體,還是相對有力量改變強調競爭與獲利的企業經營模式,透過組織會眾的集體力量,更能發揮支持社會企業、友善生產的重要作用。表面上,此一模式似乎異於工會原先壓低產品價格的福利業務模式,實則,支持社會企業之作法,不僅符合工會合作經濟的內涵,更是工會善盡其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社會企業與工會合作,共創兼顧友善勞動條件、生態永續發展以及消費者需求的新型態消費模式,這當是工會維護會員權益之外,對資本主義社會別具意義的貢獻。

(全國教師工會文宣部主任)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