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總新聞稿】破除競爭力迷思 信任教師專業 提升教育品質

【全教總新聞稿】                                發稿日期:2013年9月3日

「競爭、品質、合作—專業發展與團體協商」國際研討會行前記者會

破除競爭力迷思  信任教師專業  提升教育品質

過去幾年,台灣教育主管機關總是這樣宣傳:台灣的教育品質低落,主因是教師專業不彰,而教師專業不彰,就是因為台灣中小學教師沒有實施教師評鑑,要提升台灣教育的競爭力,就是儘快實施強制性、全面性的教師評鑑,在官方強力宣傳下,台灣社會似乎也瀰漫著「實施教師評鑑拯救台灣教育」的氛圍。

應該問的是,台灣的教育究竟出現什麼問題?教師評鑑真能解決這些問題嗎?真能提升教育品質嗎?各界可曾做過專業分析?官方是否提出足以讓人信服的專業論述?

按照官方說法,之所以必須推動教師評鑑,原因不外是提升教師專業與解決不適任教師問題,然而,台灣早就有處理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至於台灣的中小學教師素質,如以學生的學習表現做為指標,近年來各項國際評比(如OECD主辦之PISA)、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台灣學生表現大多名列世界前列,應可相當程度反映台灣教育成果與教師素質。

相反地,普遍實施評鑑制度的國家如美國,排名卻遠遠落後於台灣,事實上,備受台灣推崇的芬蘭也沒有實施教師評鑑,台灣教育制度出現的問題,從來就不是基層教師的素質問題,從來就不是有沒有教師評鑑的問題。

為使各界能客觀評價教師評鑑的成敗得失,全教總特於9月4日~5日舉辦「競爭、品質、合作—專業發展與團體協商」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教師聯盟(AFT,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香港教育人員專業協會,以及國際教育組織亞太地區總部(EIAP,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sia Pacific)代表,與國內教育工作者交流。

美國教師聯盟(AFT,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代表Ellen Bernstein表示,影響教學的因素很多,以學生分數做為評鑑指標,可能傷害教師的正常教學,卻不會真正改善教育品質,教師評鑑真正的目標是在提升教師專業,而非藉此使教師成為失敗者,與其關注教師評鑑,不如更全面的檢視影響教育的其他因素。Ellen呼籲,教育要成功,必須改善教師勞動條件,必須尊重教師專業,需要更多的親師互信,政策決定者必須視教師為夥伴關係,並透過專業對話,真正提升教育品質。

香港教育人員專業協會葉建源總幹事表示,不能光靠教師評鑑提升教育成效,評鑑充其量只是「身體檢查」,而無法提升身體健康,必須改變上對下的評鑑方式,甚至應發展下對上的評鑑,教育無法速成,一味專注競爭力,很可能犧牲教育專業發展,教育品質的基礎在於教師的學習、反思、合作,應以教師專業發展取代教師評鑑。

AFT另一代表Zeph Capo提醒,美國的教師評鑑經過長期發展,但並不是最好的,因為教師評鑑而產生的考試直接圖利出版商,以「分數加值」系統為基礎的教師評鑑,已經造成休士頓地區超過2000名教師的被迫或自願離職,只好找來沒有經驗值的新進教師,對此,AFT已經準備採取法律行動。

Zeph指出,老師不怕評鑑,但老師真正需要的是專業回饋,需要的是提升專業的具體支援,教育管理階層必須認清,教育需要支援與合作,應該拒絕競爭力思維,競爭力只有贏家與輸家,但有家長願意讓孩子成為輸家嗎?因此,焦點應放在教師的專業回饋,唯有合作才能使教育進步,把分數擺在教育價值之前,專業必將崩壞。

Ellen與Zeph均強調,與教師工會協商、排除學生分數成為評鑑指標、增加教育資源,是發展有效評鑑系統的關鍵,教師工會應要求協商以捍衛專業,而非被動的成為被評鑑的「菜」。

全教總表示:教育之良窳,教師當然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更取決於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取決於教育法制是否健全?教育政策是否專業可執行?甚至取決於家長與社會對教育的認知及態度。教師評鑑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味將教育成敗簡化成教師責任,就彷彿只要實施了教師評鑑,台灣所有的教育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教師工會之所以反對官方評鑑,不在於其將影響什麼教師權益,而是官版評鑑非但難以達成宣稱之成效,甚至將嚴重妨礙正常教學。

立法院新會期即將在9月17日開議,全教總再次要求國會朝野黨團,重新評估教師評鑑入法的必要性與專業性,為免重蹈高教評鑑的覆轍,應停止《教師法》修法進程,以確保台灣教育品質

宜蘭縣教師(工)會

宜蘭縣教師職業工會,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