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全教會
EI對PISA 2009之初步分析
OECD所辦理的PISA測驗著重於在學生完成其義務教育前夕,測試、評估並比較15歲學生所擁有的主要知識和融入社會的技能的程度。這正如OECD所闡述:「在所有的循環中,並不只是測試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的學校課程的熟練度,也同時測試成人世界裡所需的重要知識和技能。」,「PISA著重於了解學生在新環境中,運用其所學所知的能力。PISA 2009主測試領域為閱讀,副測試領域為數學和科學。
PISA 2009是此三大領域的新循環,它每三年辦理一次。儘管主測試領域為閱讀(如PISA 2000),此報告還是會包含數學(PISA 2003的主測科目)及科學(PISA 2006的主測科目)的相關資料。此外,這也是OECD第一次提供趨勢分析,以及將這一次的成績與2000的閱讀做比較。至於數學和科學,OECD也將PISA 2009 和上一輪的數學和科學做比較以及趨勢分析,不過幅度較小。這是因為之前,這兩科的「解決問題」的部份是涵蓋在評量跨課程的能力中,而這區塊,有部份是用數位化的方式進行。
原本只有OECD國家參與PISA,不過,它逐漸延伸到OECD的夥伴國。有些參與PISA 2009的國/省並沒有參與上一個循環,它們是: Albania, Dubai (United Arab Emirates), Kazakhstan, Macao, Panama, Peru, Shanghai Province (China), Singapore, Trinidad和Tobago。有74個國家參與PISA 2009,它們約佔全球經濟的87%。不過,在這即將出版的報告中,只會有65國的結果,因為有9個國家稍後才參加PISA,所以,他們的成績將在之後,以個別的方式報告(大約在一年內完成)。
PISA 2009涵蓋了3個主要領域:科學、閱讀和數學的讀寫能力。故參與PISA的學生要能展現其讀寫能力(也就是了解觀念)、該領域的知識、能力、以及對背景及狀況的理解力。基於以上的方法,PISA建立了詳細的學生表現指標,並將這些指標與學校和學生的背景結合,再由此得出政策結論。PISA 2009的結果將出版五冊,這五冊包括學堂在閱讀方面的表現(第一冊),公平以及學習機會和議題)第二冊),學生的學習方式(第三冊),學校層級的政策及實施(和導致其成功的原因)(第四冊),自PISA 2000年以來的趨勢(第五冊)。而在2011年6月會出版第六冊,該冊著重於數位閱讀能力。參與PISA的學生是以亂數的方式選取,然後進行長達2小時的紙上測驗。也六是說,在此65個國家中,有超過50萬用亂數選取的學生,代表2800萬的15歲學生參加PISA。而在國家層級方面,每國大學取3,500~50,000不等的15歲學生為樣本數。大部份的聯邦國家也會取區域性樣本。而參與學生需要寫出他們自己的答案,並勾選複選題。
PISA也會要求學生提供其背景資料、學習習慣和態度、學習動機、學校氣氛以及家庭背景。此外,也會用家長、校長、學校政策的制度領導者所提供的資訊來評估表現差異。尤其是校長,他們將填寫一份有關於學校特色的問卷,其內容包括學校大小、學生人數及其組成、資源、組織和學習環境。而家長則需提供其家庭背景。PISA 2009也請政策領導者(也就是政策制家者)提供資料。而在所有的分析中,有很重要的一部份是學生表現與其背景(包括性別)的分析。不過,PISA並沒有做教師問卷,故儘管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的看法並未被納入。
PISA還嚴重受限於其他因素。它並不涵蓋課程的整體,而是侷限於少數科目,故像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等重要領域,皆被擱於一旁。
再者,PISA並非為國家教育目標課程而設計的,而是用它自己所創造的方式來評量閱讀、數學、科學之讀寫能力和其他能力。而在取樣方面的限制及其只提受測群組學校生活的一小點也會引發爭議。儘管PISA能描繪出好的表現為何,並不能從中得到因果關係。這正如OECD自己所解釋的:PISA只能就表現的強弱,揭示出他們的狀況。故PISA並不能被視為教育制度的終極評量。不過,PISA所引發的政策爭議是很大的。在這十年所發展出的研究,已被政策制定者、媒體及社會將其與成功的教育制度劃上等號。造成此狀況的部份原因來自於它會將各國表現做排名。
發展PISA的意圖是提供各國政府政策指引。可預見的是,該報告將會論述各國是如何互相學習並達成目標。PISA宣稱它所設計的測驗是用來協助政府訓練學生「處理快速的改變,謀求目前尚未出現的工作、運用目前尚未發明的科技,以及解決目前尚未出現的問題」(M. Davidson於2010年12月1 日所演示的內容)。這樣的聲明不但具有高度爭議,而且也沒有具體證據顯示PISA考試是學生未來成功與否的相關預測指標。OECD有嘗試用小區域(如:加拿大)的研究來提供相關證據,不過,就算是最早參與PISA的學生,到目前為止,也不過二十出頭。顯而易見,在這部份必須以不同的方法,對各個國家的同一群組,在其求學生涯中做追蹤研究。這同時也呈現PISA的一個重要特質—它並不是針對一個時期的研究,而是每三年一次,針對不同樣本的提供如快照般的測驗。
因此,在呈現各國教育成就上,就科學角度而言,並不精準。PISA也呈現不同國家(每一次都會有新國家或新區域加入),在不同時間,以及處於不同政治、社會及經濟環境的不同學生的表現。而就PISA 2009所蒐集的資料,其中有許多參與國遭受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與衰退,對此,人們可以質疑,這樣的大環境是否真的不重要。PISA並沒有將些考慮在內。很明顯的,不能將教育隔絕於一個國家的變動環境之外。而呈現國家的進步和退步則必須將影響家庭、教育制度、及國家的社經氛圍考慮在內。
在之前所出版的PISA利物(2000、2003、2006)對於教育政策辯論的影響有上升。這狀況有很大部份是肇因於用各國的排名來呈現結果。媒體糞運用這樣的排名刺激出競爭、政治、甚至恐慌的氛圍。由於每次參加的國家都有增加,各國於是在即使平均成績沒有改變的狀況下,還是承受到維持排名的壓力。
PISA 2009特別著重於分析過去10年來的趨勢。它論述說有些國家進步,有些退步,但大部份皆維持一樣的水準。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就PISA 2009整體而言,並沒有顯示很大的發展—大部份的參與國幾乎得到和過去相同的成績。再者,就像PISA 2006一樣,35個OECD國家之間的差異,低於各國國內不同層級學生之間的差異。真正造成整體成就不均的是學生和學校,而不是教育制度。當然,也會有國家在平均之外,不過,社經發展(OECD與夥伴國)與群體表現之間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一般而言,富國的表現會比窮國要好。
學生的PISA成績將有六個能力等級,以百分比的方式呈現。這些等級是以衡量學生的能力為基礎。舉例來說:最低的兩個等牧(第一級和第二級)是屬於PISA不滿意的等級。不過,它在許多學校制度裡,有可能是令人滿意的結果。這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PISA與國家標準和教育制度背景並不相關。所以,在讀PISA報告時應注意這一點。
在PISA 2009,OECD論述說,讓國家表現改進(排名提升)最大的方式,是縮小最低得分等級的比例,而不是增加最高等級。這樣的結論會對教育制度產生政治壓力,進而對有學習困難的低成就學生採取嚴苛的成式。而在此情況下,教師也無法避免此種壓力。
另一個在PISA 2009所提到的觀點是性別差異。就像過去一樣,女生在閱讀的表現強過男生,而男生在數學方面則強過女生(雖然這方面不甚明顯),至於科學,則男女實力相當。而閱讀的型態可做更細部的分析,尤其是在讀不同的讀物(雜誌、報紙、小說和非小說),以及閱讀喜好和閱讀表現的關係。
PISA 2009的另一個正面觀點就是,它再一次強調在教育制度中,學習成果的均質化和平均成績的關連。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PISA資料確實提供了不同的表現和背景的變數,但它並沒有建立起因果關係。所有論述和政策結論都應用以下的論述反駁:我們並不知道PISA所提供的樣貌是否確實能解釋學生表現的不同面向,或者它只是一個在此研究範圍之外的副作用。
——————————-
來自全國教師會的PISA資料
全國教師會為了先行了解PISA 2009,特派代表參與法國巴黎OECD總部所舉辦的PISA 2009出版諮詢會議。在會議中,OECD代表強調兩點:
1.PISA的重點不在於各國排名,因為在PISA 2009中,許多國家在得分上仍維持一貫的水準。而有些國家之所以能進步的原因,是由於低成就學生數的降低,並弱化社經背景給學生帶來的衝擊。
2.享受閱讀的學生其在閱讀方面的得分,比不喜愛閱讀的學生高得多。
另外EI也有初步評析報告,本會翻譯文件供參(尚未潤稿)。
其實國內國中階段學習現況相對於大學、高中、國小複雜許多,任何導論PISA排名的分析都要更加小心,更不宜單向指向問題出在哪裡。同時本會也期許我國在訂定計畫以解決因PISA所引起的教育現象時,不應只相信研究單位,而是要與教師組織建立互動平台,以期能看到國內教育的全貌,制定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