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案》實施之後 問題凸顯
2012-6-18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編譯■顧興梁
《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案》實施之前,美國基礎教育是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導向的,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而《法案》提出之後的改變更像是一種退步。
從對教師的要求來看,以前要求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實踐經驗並重,現在則強調教師的專業知識,從而形成了高專業性教師不等於高質量教師,高質量教師也不等於高質量教學的局面。這對美國未來的教師質量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來自政府內部和專家、教師、家長的反對意見頗多。有人甚至認為「不讓一個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實際上已經成了「沒有孩子了(No Child Left)」或「學校沒有孩子了(No Child Left in School)」。這些問題概括起來大致有:
測評結果令人失望。全美主要教育進程指標——全國教育進程評估測評結果從2002年實施《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案》以來一直停滯不前。學校運轉艱難、每況愈下。按照《法案》,每年都有大量的學校因無法達到「年度進步學校」而被降級,政府撥款減少,學校無法正常運轉。
高質量教師匱乏。儘管教育部要求每間教室裡都要有高質量的教師,但全美很少有學校能達到這個要求。很多在「專業」上符合要求的教師教育學知識匱乏,難以稱得上高質量教師。
降低標準。由於大部分學校達不到《法案》的要求,很多州教育部不得不降低標準,以使大部分學校能夠接近或達到要求。
重視考試科目,忽視非考試科目。很多學校壓縮社會研究、自然科學、藝術和音樂課程的時間來迎合《法案》所注重的閱讀和數學課程。
忽視孩子的天性。《法案》鼓勵應試教育的同時,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了達到某些所謂的標準,學校在上報時往往忽略少數族裔學生或將差生謊報為少數族裔學生。此外,學習成績的好壞並不影響學生某些特長的發展,而《法案》往往會扼殺學生的這些特長,以共性代替個性。
恐懼、恥辱和威脅感陰魂不散。每年給學校一次評級,嚴重影響未能順利晉級學校的聲譽,造成學生轉學、教師轉職或被開除,給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
考試成績失真。學校為了通過評級,就降低考試標準或選用比較簡單的考題。
評級考核失真。學術腐敗滋長,而且欺上瞞下的風氣盛行。
造成教育不平衡。教師們為了應付各種壓力,忙於幫助臨界線的學生,而忽視了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
工廠式學習。標準化教學、標準化教材、標準化考試、統一考試,讓教育成為一種機械行為,無法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無法培養有個性的人才。
好教師嚴重流失。為了規避壓力,很多有經驗的好教師因為無法獲得碩士學位而提前退休或紛紛轉行。
教師行業讓人望而卻步,教育已經不能成為吸引年輕人的職業。
輟學率上升,學校為求自保而將一些學生拒之門外。
學習時間減少。學生和教師疲于應付考試。
經費嚴重不足。龐大的經費預算並不能滿足《法案》運行的各項需要,經費不足使之裹足不前。
教育是應該「以人為本」,還是應該「以成績為本」、「以共性為本」?人們可以從美國《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案》10年教育改革的經驗或教訓中窺見一斑。
(四川宜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3月23日7版